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相关链接·举人们刚刚跪下,一位亲王突然走出来,拉长了嗓门喊了一声:“阎敬铭,起来。出去!”他又被淘汰了。

“大挑”:看人下菜碟,靠颜值竞争

2018-04-25 作者: 卢昱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卢 昱

  阎敬铭一生为官多是理财。他掌管大清财政多年,精校财赋,剔除中饱,节用务实,将之前混乱的财政整理得井井有条,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而他在吏治上的诸多作为,与理财是一脉相承的,严苛而不失法度,经常不拘一格出奇招。
  为体恤民力,阎敬铭在担任山东巡抚时,奏请停亩捐、粟米捐等。同时,因战乱不已,又不得不继续开征盐厘(对贩卖食盐者收税),以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左宗棠曾说“山东库存尚多,阎丹初之力”。因其整顿财政成效显著,其他省份也都仿效其施行章程。
  由于多年战乱与人祸,山东境内的河道失修,土地荒芜,灾害连年不断。阎敬铭用两年时间疏浚河流,以利舟楫与灌溉。他还亲赴灾区,食宿在农民家中了解灾情。
  阎敬铭的为官之路,自幼可见其章法。他出身于商人家庭,其父阎铁早年送他及其弟阎敬舆跟随关中大儒路德就学于关中书院。阎铁“尊师重道,教子甚严”,阎敬铭18岁时就考中举人,为其仕途奠定了基础,也使他养成了正统的儒学观念,并贯穿于他一生的作为之中,是他终以清官形象载入史册的主要原因。
  阎敬铭的仕途之路,起步时甚为坎坷。读书时,他并非传说中的“神童”,完全是靠了“十年寒窗苦”,才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在路德老师的培育下,于道光十四年甲午(公元1834年)中举,时年十八岁。中举后,他连续参与了三次会试,均未能得中进士第。按考核制度规定,取得举人后,会试通过了叫贡士,也称“拔贡”,再经过皇帝亲自命题,进行殿试,这是最后的一次考核,得中了才是进士。
  如果举人通过不了会试,还有别路可走,即特设的“大挑”一科。大挑每六年举行一次,三科会试不中的举人,才能参加。阎敬铭恰好是三科不中,可以参与大挑。以他的心意,当然想取得进士出身。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早年读书他很欣赏晋代大诗人左思“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的志气。可多年会试“春闱困顿”使他心情沮丧,也只好退一步想:读了多年书,虽不能春风得意,但在官场好歹有个立足之地,可以不再依靠家中资助。
  即使一再降低心理预期,阎敬铭也败在“大挑”环节。这都得怨大挑时,那看人下菜碟的奇葩制度。大挑的仪式极简单,并不作文写字,只是设一公案,摆上应选举人的名簿,主持大挑的王爷入座后,即唱名传举人谒见,十个人一排齐跪下,只凭王爷大臣一看,他认准谁是一等便是一等,毫无凭据,可以说是全凭运气。
  王爷大臣挑人,并非完全靠心情,还是有一套评价体系的。届期吏部堂官(尚书侍郎)先对大挑举人过堂查验,然后再请旨派王爷大臣面试挑选,条件重在形貌与应对。相传有个“八字标准”: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同”即面方体正,“田”即举止端凝,“贯”即身材颀长,“日”即骨骼精干,此四者为合格。“气”乃体貌歪斜,“甲”乃头大身小,“由”乃头小身胖,“申”乃两头小而中间粗,此四者不合格。凡符合前四种体貌者再审查其应对,要求言语详明,熟悉吏治,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看体貌而不察应对。
  完全依靠颜值竞争的举人们,十人中取五人,一等的两人,二等的三人。一等的,会放为知县的县令,二等的做学官。阎敬铭春闱受阻,不得已,只能参加大桃。使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却因“体貌不扬”吃大亏:“体小头大”的“甲”字形,况且前额很宽,而两眼一高一低、一大一小,看上去活脱一个乡巴佬,只能被看做“八仙”的后四种。
  挑选时刻就要到了,举人们刚刚跪下,等待自己的命运如何选择。这时一位负责挑选的亲王,突然走出来,拉长了嗓门喊了一声:“阎敬铭,起来。出去!”
  阎敬铭冷不丁听到这么一句,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想到头一个喊了自己的名字。就只这么一句话,他被淘汰了,命运也随之转向。他懊恼地走出王府,也无心再逗留北京。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乡朝邑。
  很长一段时间里,阎敬铭沉默不语,苦读精研,立志一搏。路德老师勉励他说:“你熟读经史,当知道‘百折不挠’之谓。”路德老师的安慰、指导和鼓励,给他长了志气。这次落选让阎敬铭深受打击,决心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才华,于是继续埋头苦读,终于在1845年考中进士,继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