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金融业改革开放站上新起点

2018-04-16 作者: 盛刚 来源: 大众日报
  □盛刚

  ■这次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突出特点在于全面和深入。全面是因为不光银证保业要开放,其他各金融子行业也都开放;深入则在于,以往对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的限制,或取消或放宽或不再设限,一些原被限制的业务也要放开

  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宣布,要大幅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第二天,央行行长易纲就公布了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10余条具体措施。由此,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站上新起点,踏上全面开放和深度开放新征程。
  易纲行长宣布的重大金融业开放举措,有一半措施要求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另一半则在年底前尽快完成。本次开放不仅幅度大,而且有时间表,展现出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决心、自信和底气,也表达了我国希望通过开放倒逼改革,补齐金融业短板和增强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意愿。
  这次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突出特点在于全面和深入。全面是因为不光银证保业要开放,其他各金融子行业也都开放;深入则在于,以往对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的限制,或取消或放宽或不再设限,一些原被限制的业务也要放开。这给内资带来压力也带来变革动力。开通“沪伦通”和内地与香港股市互联互通的投资额度成倍扩大,也意味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深化。总之,我国金融业已步入改革深水区,掀开对外开放新的一页。
  在当前形势下,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并不意外。这是基于我国经济体量、改善金融体系效率、增强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需要作出的主动选择,不但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改善金融业竞争环境,也可以让中国百姓和企业更大程度地在全球配置资产,并享受更多样化、国际化的金融服务。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而血液需要流动。只有开放和有益于充分竞争的经济环境,才能不断提升金融业的效率和活力,并满足实体经济的要求。中国金融业曾经十分弱小,需要在呵护中逐渐成长,而由大变强,再靠保护可不成。现在大已不是问题,按照资产规模,中国银行业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一,在全球前10大银行的排行榜上,中国的银行就有4家,要变得更强,无论是在国内打拼还是走出去争胜,都要学会在国际化的环境中经营,和世界高手平等竞争。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向外资银行开放,为全面开放竞争开了口子,由此产生的鲇鱼效应,将倒逼和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进而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水平。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加快A股国际化,既能给国内外投资者更多选择,也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金融业扩大开放不光带来机遇,同样也是挑战。毕竟,以前习惯了缓冲期保护和享受垄断利润,而今限制撤了保护少了,得与外国高手“同台打擂”了;而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紧密,也意味着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会更大。但所有这些风险,都是我国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参与全球竞争并力争成为强者必须要接受的考验,以扩大开放勇敢面对竞争和努力化解风险,也正是我国金融业作出的选择,这说明了我们的自信和底气。当然,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并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在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前提下的稳步有序开放。于金融监管部门而言,必须把握好金融业开放的节奏、力度和路径,平衡好创新和风险的关系;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一挑战更是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必须苦练内功,培育优势,把由竞争机制带来的压力不断变成蓬勃向上的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加入WTO也近20年了。历史证明,每一次中国开放市场,不但使国内产业和企业体验到竞争的残酷,更带来涅槃重生的机会。我们已看到,制造业的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且不少领域迈向了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我们也期待,全面开放的新举措,同样能让中国金融业更上一层楼,在中国制造改变世界之后,让世界也感受到中国金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