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淄博:全力推动校城融合向纵深发展

2018-04-11 作者: 刘磊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 磊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徐以强 冯萍

“校企融合”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搅拌均化、压制烧成……3月27日,一摞摞赤泥透水砖打包装箱后,便发往淄博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文昌大道项目工地。对今年刚刚签订的30万平方米订单,于克福既兴奋又倍感压力,一上班就督促工作人员仔细抽检产品质量。
  “我们双方一拍即合。乐红志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经过千百次试验,才有了今年1月大掺量赤泥型生态透水砖的成功上线批量生产,帮助我们这家建陶企业顺利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淄博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克福介绍,经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及国家陶瓷与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赤泥透水砖强度、放射性、重金属溶出等指标均符合和优于建筑材料要求。
  其实,赤泥是制铝工业提取氧化铝时排出的污染性废渣,赤泥的强碱性、重金属、放射性成为制约赤泥固废利用的三大瓶颈。若自然堆放,其中的碱金属、重金属等物质随着雨水溶解后渗入地下水系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将产生极大的危害。我国是氧化铝生产大国,目前每年排放的赤泥量达千万吨。
  从2016年11月开始,关停亟待转型的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就和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乐红志副教授合作开展赤泥生态透水砖研发,并于2017年3月共同成立了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联合技术研发中心。
  目前,淄博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一条日产规模达3千平方米的赤泥透水砖生产线,产品线工艺和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生产过程中无二次污染和尾废,环保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年消耗赤泥量近10万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学校理论基础深厚,技术研发能力强,企业有资本优势,擅长产业化,校企产学研合作能发挥双方各自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有力地推进项目的开展。”于克福表示,该项目产品已在淄博及周边地区的部分广场、道路铺装工程中进行实际应用,使用效果良好,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果。
  无独有偶,今年3月,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合作探索订单式教学模式,开办“智慧医疗实验班”。依托机械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面向当前和未来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校企双方共商、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平台,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与建设课程,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
106个项目
拉动6亿元科技创新投入

  “我们精准农业航空研究团队未来一段时期将加大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及培养和各个研究平台建设力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兰玉彬说,希望政府和学校在平台及实验室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3月28日上午,淄博市校城融合发展推进会议举行。淄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等8所驻淄高校负责人就共同推进校城融合发展进行交流探讨,一时间会场内热闹非凡。
  2016年4月,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签署《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两年来,通过不断对接、主动融合、合力共为,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凸显。校城融合发展之初,淄博市围绕构建环山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圈,打造鲁中创业创新中心。
  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建成的1.2万平方米的“大红炉”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现进驻创业项目100余个,进驻教师30余位、学生200余位。目前,山东理工大学已与重山集团、唐骏欧铃等企业分别建立研发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仪器等资源优势和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优势,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全市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通过校城融合,创新驱动谋求新出路、开辟新空间的效果已然初显。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聚合,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制机制创造了条件。”淄博市委书记周连华说。
  淄博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预算资金,支持校城融合发展。两年来,共组织实施校城融合发展平台建设类项目11项,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类项目79项,社会发展研究类项目16项,拉动科技创新投入6亿多元。
预算资金翻倍
全方位支持校城融合

  在周连华看来,淄博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受传统产业结构影响,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尤其需要在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上下功夫、求突破。
  “发挥驻地高校优势,深化校城融合,把各自的资源优势发挥到位,对推动淄博转型发展、全面振兴、走在前列极为重要。”周连华说。
  淄博是传统工业大市,但突出问题是大而不强、质量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淄博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省里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重大机遇,提出以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为龙头,集中做好传统产业高端化、动能培育新兴化、产业结构轻型化、经济发展绿色化“四篇文章”,加快构建“753”现代产业体系。“7”,就是改造提升化工、传统机械、建材、冶金、防治、轻工、陶瓷等七大传统产业;“5”,就是培育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3”,就是做强做优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三大现代服务业。
  “这与我市高校的优势学科交集很多、高度匹配,比如山东理工大学的农业机械、化学工程,淄博职业学院的智能制造等,这都是校城融合发展的最直接着力点,完全可以大展身手、大有作为。”淄博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说,作为地方来讲,要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在各高校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着力推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努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全力推动校城融合向纵深发展。
  从今年开始,淄博市财政每年将安排6000万预算资金,以项目资金的形式重点支持校城共同组织实施的研发平台机构建设、科技项目研究开发、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培养引进等工作。
  计划到2020年,驻淄高校与企业联合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0项左右,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率达到45%;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达到20%以上,专科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达到30%以上,高职类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