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心灵小品

缝缝补补的故乡

2018-03-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韩浩月
  今年春节,回到老家遇到一位年龄最小的堂弟,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哥,我以为你今年不会回老家过年了”。
  理解他说的意思,去年我的奶奶去世,我们整个大家庭最重要的情感链接就此断了,堂弟以为我就会因此放下所有牵挂,心安理得地当一个过年也不回家的游荡者。
  我在心里苦笑,觉得这真是个傻孩子。一位重要的亲人去世了,可家还是家,家里还有岳父岳母、叔叔、姑姑、妹妹、堂弟、外甥、侄子……
  总还是有人盼着,从到了腊月就开始问,什么时候回家?得有多狠心,或者多伤心的人,才会与老家一刀两断? 
  今年返乡,最重要的事是给岳父岳母过金婚,他们在一起组织家庭,五十年了。两三年前的春节,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就说到过,等金婚到了,我们一块聚齐,好好地庆祝一下。
  但不知道为何,临近这个日子的时候,每每想到这件事情,就莫名有些焦虑。众人不知道从哪个渠道知道,我在北京偶尔会做一些“策划”方面的工作,希望我能给岳父岳母的金婚策划一下,我觉得我接到了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拖延症根本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但给岳父岳母写的金婚方案与主持词(没错,我要做主持人),直到临行的前一天才硬着头皮完成,很多点子,还是媳妇儿想出来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觉得焦虑的来源有两点:一是不喜欢形式感太强的事物,二是不适应公开地表达感情,这两者都会让我觉得尴尬。
  这也是我故乡的文化与传统。亲人之间,尤其会对仪式感很强的感情表达活动表示拒绝,哪怕是大年初一拜年,也是“咚”地一声一个响头磕在地上,连句拜年话都不会说。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之后,焦虑便迎刃而解。
  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喝完酒回到酒店,趁着酒意写了一首献给岳父岳母金婚的诗,第二天趁热,让孩子朗诵出来,果不其然,这个环节大家都很喜欢。诗在故乡,还是比较稀罕的,浓烈的情感,被这刻意夸张的形式冲淡了一些,因此也自然了许多。
  岳父岳母虽然开心,但对于这种场面,多少还是有点不自在,好在我已经找到了缓和气氛的方法,问了一些诸如“五十年的婚姻你们彼此给对方打多少分”这样的问题,岳父岳母很配合地互相打了一百分,赢得了满堂掌声。
  简单的仪式结束,大家如释重负,举起杯子纷纷吆喝“干杯”。
  晚上睡不着,想起来在酒店用气球布置庆典房间,不小心吹破了一个很重要的气球字母,找来透明胶带,仔细地把破裂处粘合起来。
  这个举动,让我想到与故乡之间的关系:故乡也是个被吹破的气球,而年年赶来的我,就是一个创可贴,缝缝补补,仔仔细细,小心翼翼,想要保持一个完整。
  今年春节回乡早,离除夕还有十一天就回去了,以为这样,时间会够用,能有机会一个人闲逛逛。
  但是依然忙碌,大年三十的傍晚,还到认识多年的朋友家里喝了两大杯酒之后,才回到岳父家,一起看央视春晚。开场音乐一响起,整个人就全部放松下来。
  这台晚会意味着,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时刻来了,也标志着,下一个春节又进入了倒计时。
  春节,故乡,家……它们让我想起,过去把新小麦放在嘴里咀嚼,吐掉汁液之后,就留下一块黏性很强的“麦胶”,夏天用它去黏大树上的蝉,一黏一个准。
  打算逃脱的蝉,稀薄透明的蝉翼被牢牢地粘在“麦胶”上。想想那个时候用这种办法捉蝉,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