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经济模型永远都不会等于真实

2018-03-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潘启雯
  土耳其经济学家,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福特基金会讲席教授的丹尼·罗德里克在《经济学规则》中坦言:攻读经济学的博士们往往是学习一系列模型。决定一个人在经济学界的地位,也许最重要的是看他有多大能力开发新模型,或结合新证据来运用已有模型,以说明一部分社会现实。经济学界最激烈的学术争论,也往往围绕着某个模型的可适用性展开。如果你想给一个经济学家造成痛苦的伤害,只要说句“你没有模型”就够了。
  但模型从来不等于真实,却蕴含了真实性。
  BBC(英国广播公司)曾在一档广播节目里播出这样的一则趣闻:经济学家、医生和建筑家三人坐火车旅行。他们陷入了一场争论:三个职业哪个最可敬?医生说,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所以上帝肯定是个外科医生。建筑师反驳说:在亚当和夏娃存在之前,上帝必然要先从混沌中创造宇宙,而那必然是建筑学的伟业。经济学家说:你们觉得混沌是从哪儿来的?
  与医生和建筑家相比,经济学家针对“职”的深层认识和反问,或作为一门权衡的科学,经济学能更精巧地让人们能同时从两方面理解事物:成本与收益,已知与未知,不可能之事与可行之事,可能的情况和多半会发生的情况,等等。正如社会现实承认许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一样,经济学模型也提醒我们,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场景或不同的认识。不过,有些经济学家对特定建模方式的依恋,如理性、前瞻性的个人与运转良好的市场等,经常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忽视模型与现实的明显冲突。“博弈论者搭出租车”的真实故事就是显例。  
  一天深夜,耶鲁大学博弈论研究者巴里·奈尔伯夫和另一位博弈论研究者在以色列上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没有打表,但承诺下车时的收费将低于计价器本来会显示的金额。奈尔伯夫和同事没有理由相信这位司机,但作为博弈论研究者,他们这样推理:一旦到达目的地,司机的议价权将微乎其微,将不得不接受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到达目的地后,司机要求支付2500谢克尔(以色列国法定货币),奈尔伯夫提出支付2200谢克尔。当奈尔伯夫试图谈判时,被激怒的司机锁上了车门,以极快的速度返回到出发点。司机把他们扔到人行道上喊道:“现在看看你们的2200谢克尔能把你们带到哪儿?!”
  可见,标准的博弈论很难预测真实世界的变化。
  除了“博弈论者搭出租车”,罗德里克甚至列举阿根廷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带有寓言色彩《关于科学的精确性》的故事来进一步说明他的立场:古代有制图师为了追求精确,将地图变得越来越准确,也越来越大,一个省的地图逐渐变得像城市那么大,而帝国的地图变得和省一样大,最后制图师就画了一幅1:1的帝国地图。但后人对制图技艺不再那么着迷,而更关心如何获得导航帮助。这幅硕大的帝国地图对实际导航没有任何帮助,最后只得被扔到沙漠之中,风化消失。
  借用博尔赫斯的寓言故事,罗德里克是想说明:如果认为模型越复杂就越有用,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经济学模型正是因为简单才有用、才能对现实有所反映。实用性并不以复杂性为前提,而复杂性有可能损害实用性。模型从来都不等于真实,但蕴含了真实性。只有把世界简化,我们才能理解世界。
  《经济学规则》
  [土] 丹尼·罗德里克 著
  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