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聚焦全国两会

10位委员亮相最后一场“委员通道”回答提问

无人驾驶汽车今年将小规模量产

2018-03-16 作者: 李勇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勇 报道   3月1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开启,10位各界委员接受媒体采访。
  □ 本报记者 齐静 魏然 赵琳

  3月15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彦宏、邓中翰、卢春房等10位委员集体亮相。
李彦宏:
三五年内开放道路上
会有无人驾驶汽车

  “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被问到无人驾驶汽车何时能正式上路,苗部长说需要五到八年时间。但我更乐观,觉得会更早。”对于媒体和公众十分关注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委员这样回应。
  李彦宏介绍,今年百度会推出一款小规模量产的无人驾驶小巴车,这种车初期会在封闭的道路上使用,如景区、码头等。明年计划和几家主流车厂合作,生产无人驾驶的家用轿车。“也就是说,汽车可以在常见路况下实现自动驾驶。如开车从北京到上海,只要是驶上了高速,人就不用再管了。等到了上海,需要下高速了,汽车再提醒你重新接管。”
  李彦宏预计,三到五年时间内,开放道路上就会出现无人驾驶汽车。
邓中翰:
没有芯片的安全
就没有国家的安全

  发展人工智能,不能没有自己的芯片。“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邓中翰委员说,信息技术产业的进步,离不开芯片的发展。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谷歌人工智能机器人,背后都是芯片在支撑。
  “我国现在每年进口最多的就是芯片,每年花费2000多亿美元。”邓中翰说,没有芯片安全,就没有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要自己创新。
  从1999年开始,“星光中国芯”团队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芯片,申请了上千个专利,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邓中翰介绍,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他们研发了一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处理器——“星光智能一号”芯片。以后,还将发布“星光智能二号”芯片。“虽然我们在不少领域取得突破,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邓中翰表示,未来中国将在成熟技术路线上追赶国际巨头,在新兴市场领域与国际巨头并跑,“要有‘换道超车’思维,敢于在前沿无人地带制定标准,打造新模式、新产业,实现领跑”。
卢春房:
2025年高铁运营里程
将达3.8万公里

  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卢春房委员说,近年来中国高铁实现飞速发展,原因是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创建了标准化管理模式、动态验车方式,创建了项目整体质量管理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一是补短板,把自身非自主化的部分实现自主化。如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就是经过四年多努力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化。二是上水平,把自身先进的部分保持住。比如,研发了新型的无砟轨道系统,解决了轨道板翘曲、中间层离缝的问题,这种轨道板在世界上都独具优势。”
  今后高铁将如何发展?卢春房介绍,首先,在铁路建设上要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到2025年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其次,将建设安全高铁、智能高铁、更快高铁和绿色高铁,“环境感知、自学习、自决策的智能技术将应用于高铁,未来的高铁将更加安全、舒适、方便、快捷”。 
杨卫:
基础研究投入
是强国建设的“加油费”

  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委员认为,创新驱动发展进入新时代,科技强才能国家强,基础强才能科技强。
  “基础研究有三个特点。”杨卫说:第一,人才培养的周期长,不能拔苗助长;第二,从基础研究到经济社会应用的链条长,很难用短期的绩效来评估;第三,基础研究的探索性和可预见性差,很难按照设定计划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的学术产出量已居世界第一,学术影响力也跃居世界第二,学术产出质量也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可角逐国际大奖的成果逐渐开始出现,呈现出量质同步发展的趋势。“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使基础研究投入占R&D的比例从目前的5%左右增加到8%-10%,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加油费’。”
舒印彪: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海外合作前景广阔

  谈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体会和未来发展计划,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委员说,由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已把亚马逊河上的水电输送到两千公里外的中南部地区,能够满足220万人口的生活用电需求,这是“一带一路”众多成果之一。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投资7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骨干网,总资产超过650亿美元,所有项目运营良好。同时,海外工程总承包合同额累计达到400亿美元,带动中国装备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合作前景非常广阔。”舒印彪说,目前,世界上还有10亿人口没有用上电,中国的电力工业在技术、装备和管理上有显著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能为全球能源转型和解决电力贫困作出贡献。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