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当“花”,一朵抵三斤

产棉大县金乡将低价棉花做成观赏棉

2018-03-13 作者: 姜国乐 王浩奇 来源: 大众日报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今天的乡村,究竟该如何发展产业、留住人才、强化组织?怎样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营造生态宜居好环境?乡村振兴,路在何方?《大众日报·济宁新闻》开设栏目《乡村振兴田间看》,记者分多路深入田间地头采访,期望以基层新实践、新探索为乡村振兴的“济宁答卷”提供借鉴。
  □ 本报记者 姜国乐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王伟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这天,金乡县羊山镇葛山村一处名为“棉庄”的小院内忙得热火朝天。一枝枝五颜六色的棉朵,配以各种干花、干草,包上彩纸,成为各种形式的花束,温馨浪漫。在网上订单的催促下,工人们忙着打包,将观赏棉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的观赏棉在网上非常受欢迎,仅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一天就售出8700枝,平均每枝棉朵能合到10块钱。”金乡县棉嫂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王效显说,他们1年前开始做观赏棉,一上市就受到了国内各大花店的认可,非节日,每天能卖出800枝到1000枝。
  金乡县是全国产棉大县,也是省政府确定的六个棉花产业化试点县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近年来,由于棉花价格走低,当地棉花种植面积和产业效益不断降低。“很少有人把棉花列入花的范畴,我们的创意就是走了这么一个‘冷门’。” 金乡县棉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庆允说,通过创新发展,探索传统农业新的增长点将为乡村振兴产生重要作用。经过市场调研,他们顺应市场对棉花深加工产品需求旺盛的实际,开发出了婴儿家纺、手工纺棉、棉工艺品、棉之花等系列产品,走出一条棉花产业转型创新的路子。
  王效显介绍,制作观赏棉需要挑选好看的棉壳,将弹好的棉花染成各种颜色,再用胶水将团好的棉球粘到棉壳里,这样做出来的棉花外观精致、花形持久。观赏棉可以配上干的花草做成花束和礼盒送人,也可以作为配花和鲜花进行搭配。观赏棉精致温馨,代表着情意绵绵。
  创新就是生产力。杨庆允说,“现在普通棉花的价格在每斤3.2元左右,我们换了个思路做成观赏棉,一枝棉朵就能卖到3斤棉花的价钱。公司从去年5月开始正式生产,到年底,销售额就达到了200多万元。效益不断萎缩的传统产业就这样变成朝阳产业。”目前,公司在天猫有一家旗舰店,阿里巴巴上也注册了棉嫂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销售的80%以上都发生在线上,供不应求。
  思路一旦打开,便越来越广。棉庄所在的葛山村位于当地山前胡庄民俗风景区内,公司利用这一优势,收集和整理了1000多件山东棉文化历史的纪念品,建设多项棉花体验式服务中心,打造棉文化体验游。棉庄已经吸引近100多个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济南等地的家庭来棉庄旅游,实现旅游收入10余万元。来自北京的张女士说:"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棉花工坊、手工染布坊、棉文化历史,真是不虚此行。"
  传统棉花产业的转型更是让棉农受了益。公司取名“棉嫂”,顾名思义,他们收购农户的棉花,并主要依靠需要照顾家庭的农村妇女进行棉花加工。公司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成立了棉嫂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员发展到40多户,其中一半都是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为观赏棉附加值高,且颇受市场欢迎,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带动非常明显。
  初春时节,正是棉农“打播”培育棉花苗的时候。“天再暖和暖和就能在蒜地里套种棉花了。”3月9日下午,正在地头忙活的羊山镇薛庄村贫困户张庆印说,这几年棉价低,一亩棉花多则卖2000元,还经常为销路发愁。他没有子女,妻子有腿部残疾,无法干重活,以前只能靠地里的微薄收入和政府的低保艰难度日。加入棉嫂合作社后,他能将棉花以高价卖给公司,亩收入增加到3000元。此外,他和妻子一天还能制作500多枝观赏棉,有200多元的收入,脱贫不是问题。
  “创意以及与互联网和文化旅游的融合,让棉花由“按斤”变成了“按朵”,使得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推动了乡村振兴。”杨庆允说,他们将2018年销售收入目标定为1100万元,合作社服务500户棉花种植户,让10户以上农村妇女可以借助电商销售,做微型农家棉主题旅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