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聚焦全国两会

高校“双一流”建设要“以人为本”

2018-03-13 作者: 魏然 赵琳 齐静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魏然 赵琳 齐静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多位政协委员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建议。
能不评的人才“帽子”
尽量不评

  “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高等教育中最突出。”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委员在三所地方高校任过职,对高校之间的“贫富差别”体会颇深,“现在越好的学校越不缺钱”。在他看来,“双一流”建设非常必要,但是不至于国家、省级层层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委员也认为,抓高校“双一流”建设,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关键是处理好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对地方政府来说,如果是谁评上‘双一流’,我就给谁配套资金,很容易造成更大的差距。”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尚旭委员认为,人才“帽子”众多,加剧了教育科研资源的不平衡。过于注重将国外核心刊物发表文章数量和所谓国外大专家意见作为评价标准,这种导向值得商榷。“有些人,奖评上了,‘帽子’戴上了,学校的科研资源都向他倾斜,其他人怎么办?只好也去发论文、寻求专家评价,哪能静下心来做教学、搞科研?”
  王尚旭建议,应当创造更加公平的人才成长、竞争环境,避免对人才贴“标签”,能不评的人才“帽子”尽量不评。
“扶优”之外
也要“扶需、扶特、扶新”

  “非‘双一流’学校也能出一流学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任红委员的观点,赢得在场委员的赞同。他说,我国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主要还是靠非“双一流”学校培养。建设“双一流”的同时,也应重视其他高校的建设。
  任红举例说,现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瓶颈就是全科医生的培养。“我们没有真正的全科医生,仅靠‘双一流’大学来培养全科医生是不现实的。培养全科医生,主要是我们这种‘二流学校’‘三流学校’。”
  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委员非常赞同任红的观点。他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主要是“扶优”,但是“扶优”之外还要“扶需”“扶特”“扶新”。此外,行业高校不可或缺,必须得到扶持。“行业高校是中国特色,建议‘双一流’高校建设设立特色引导资金,引导特色高校发展壮大。”吴仁彪说。
“双一流”建设
必须确立“人才导向”

  一流大学,必然是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双一流”建设必须要确立“人才导向”。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孟洛明委员认为,一流大学的基础是一流学科。“什么是一流学科,达到什么程度,具备什么特征,必须要搞清楚。”
  孟洛明举例,只要获得一个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人所在的学科就可以参加一流学科遴选了。“但细想一下,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们说一个国家是田径强国,意味着这个国家必须是获得了很多田径项目冠军,甚至是几连冠,在田径项目上具有长期优势。同样,一个一流学科,不是一个奖项就能支撑的,必须要满足这几个条件:一是门类比较齐全,尽可能覆盖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二是在若干研究方向上处于领跑地位,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能发挥重要作用;三是连续若干年在所在方向保持领跑,或者不可替代。”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