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城事

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

商河鼓子秧歌,走出国门舞出风采

2018-03-08 作者: 资料片 来源: 大众日报
  商河鼓子秧歌气势磅礴,以打、蹲、跳、踢为主,动作多、力度大、气势盛,所以舞出来很有气氛,给人以震撼。(资料片)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耿 晨   本报通讯员 张 鸣

  济南的文化丰富多彩,以商河鼓子秧歌为代表的那些接地气、有魅力的“本土文化”,群众基础极为深厚,独具风采特点鲜明,展现了城区之外别有韵味、灿烂多姿的文明,不少都列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活动的展示与推广,商河鼓子秧歌等都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把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化项目打造成过硬的济南文化品牌,也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期待。
舞向欧洲——
鼓子秧歌掀起“中国文化热”

  济南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商河鼓子秧歌是其中之一。就在不久前,商河鼓子秧歌舞出了国门、舞向了欧洲,所到之处掀起了一股股“中国文化热”。
  2月10日,商河鼓子秧歌艺术团在欧洲国家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至东方博物馆开启了此次欧洲之行首场演出,一亮相就获得了当地居民和华侨的一致称赞,商河鼓子秧歌艺术团成员还在现场挥毫泼墨,为当地群众送去了浓浓的中国祝福,一系列精彩的演出为当地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2月12日,商河鼓子秧歌艺术团又来到瑞典法尔雪平市,表演队伍从法尔雪平市文化中心出发,在附近主干道进行走街演出,吸引了大量市民随行观看,现场掌声阵阵,还有不少当地文艺爱好者积极与鼓子秧歌艺术团互动,并教授艺术团成员跳起了瑞典特色的舞蹈,现场欢声笑语一片……
  “这是商河鼓子秧歌首次来到欧洲,反响这样强烈,恰恰说明舞蹈、音乐是无国界的,更充分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3月2日,商河鼓子秧歌艺术团的工作人员谈到此次欧洲之行时,依然自豪满满。他告诉记者,这次演出,15人组成的商河鼓子秧歌队在表演扛伞、插伞两大流派的传统驳花场阵的同时,还加入现代舞台调度,将传统鼓子秧歌的深厚底蕴和舞台的观感体验更直接、生动地传递给当地观众。他们精心编排的《黄河古韵》伞鼓棒舞,《鼓伞花乡》伞鼓舞,《棒舞飞扬》棒舞,《伞庆丰年》伞舞;《齐风鲁鼓》鼓舞五个精品节目,更全方位展现了鼓子秧歌传统的东方古韵,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
扎根本土——
艺术瑰宝引领群众文化活动

  商河鼓子秧歌为啥对国外观众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一大瑰宝,商河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舞技健美、气势磅礴、蕴藏着灿烂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列山东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之首,是汉族北方四大民间舞蹈之一,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汉族民间男性舞蹈的代表”。
  “商河鼓子秧歌气势磅礴,以打、蹲、跳、踢为主,动作多、力度大、气势盛,所以舞出来很有气氛,给人以震撼。要说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就是它‘粗犷豪放、刚健有力、潇洒自如、舒展大方’。”3月3日,商河鼓子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克胜这样告诉记者。这位老人1946年出生于商河县孙集镇杨庙村,13岁正式拜师,如今年逾七旬的他遇上重大活动仍能登台表演上几分钟。
  而商河县文化馆原馆长付军燕也曾给记者细致分析过,“秧歌中的伞舞苍劲干练,庄重而又风趣;棒动作洒脱利落,步法轻盈自如;花动作优美,泼辣大方;鼓舞刚毅劲健,雄豪奔放。特别是鼓舞,任何动作都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外部姿态造型和动作的习惯、节奏和力度掌握上,都受‘情’的支配,有的如雄鹰展翅,自由快意;有的似虎牛相斗,互不相让;有的像战场上的将士,气势逼人,山东大汉的威武形象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
  其实,在商河本地,这种艺术形式就广受群众欢迎。当地相关部门提供的调研材料表明,“商河全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庄都有秧歌队,上至八十老翁,下至七岁儿童,都能上妆下场演出。”而在当地,每逢喜庆的日子,一定少不了鼓子秧歌来助兴,村村互通一同欢乐、比拼技艺一争高下,那欢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推上了最高潮,这也让人们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团结、亲密。
  群众基础深厚,让秧歌文化也在商河广受欢迎。2月24日,2018山东(商河)秧歌文化旅游节在孙集镇秧歌古村开幕。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这山东三大秧歌此次齐聚秧歌古村,轮番表演,给广大爱好者奉上了一场场地道的秧歌,让人们一饱眼福。活动当天,精彩纷呈的秧歌表演吸引了周边近5000游客观看。商河县旅游公共服务中心还对活动进行了微信现场直播,在线人数一度突破3万。
擦亮品牌——
传承保护只是“第一步”

  “把商河鼓子秧歌的技艺更好地传下去”,这是杨克胜始终的坚守。为此,他始终坚持教学,培养演出队伍,还自费办了鼓子秧歌学校,从2009年至今已办了9届,培养了大批人才。
  近年来,商河县也非常重视相关工作。当地定期召开全县鼓子秧歌艺人座谈会,制订传承方案,还利用每年的非遗宣传日进行展演。而当地“非遗进校园”活动始于2010年,2012年举办全县首届非遗传承展演,至今展演活动已办六届,“非遗进校园”活动从无到有,范围从小到大,队伍由少到多,演出从县内到各省市、晋京城,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
  “要传承好这项目,也真有困难。”杨克胜坦言。如今,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参与,组队伍困难成了最大的困难因素。而在农村办一场秧歌表演,从服装到道具花费颇多,资金也是一个大问题。“我还琢磨着怎么能借助网络、新媒体来加大宣传力度,希望热爱它的年轻人能够投入自己的创意,肯定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发展大有裨益。”
  极有特色、待进一步传承的非遗项目,在济南还有很多——“梆鼓秧歌”,这是以港沟为中心,覆盖历城全境,较为普遍的一种集唱、舞、说为一体的舞蹈艺术形式,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突出豆腐的鲜明特色,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梆鼓秧歌”便装扮起来,前面是彩旗、锣鼓开道,紧接是二人抬着用秸秆扎制的五谷丰收粮囤,上贴大红“福”字,后面便是“梆鼓秧歌”队边舞边行,走街串巷,到达场地后进行表演,为乡亲们送福;还有“芯子”,因为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据民间艺人讲述,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多取材于戏剧情节或场面及神话故事,由于人物多少、造型、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桌芯子”“转芯子”“单杆芯子”等类型;还有“四蟹灯”,流传于济南洛口、堤口庄、北园大明湖一带,实际并无“蟹”,而是包括鱼、鳖、虾、蚌的造型,表演时各饰以做工精美、形象逼真的灯具,通过演员掌握道具的技能,产生出生机勃勃的舞蹈形象……
  “与商河鼓子秧歌一样,这些非遗项目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饱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向往,完全可以成为一张张特有的、亮丽的文化名牌,展示出济南文化多姿多彩的一面。”3月1日,有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在做好传承、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许多项目的展示平台还可以再创新、再拓展。“能否结合重要的节日节点、当地的旅游文化项目推广多做些文章,能否开发一些穿插式的展演或体验式的活动,进而打造一系列文旅项目,这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