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兖矿新旧动能转换巡礼(中)

做好“加减乘法”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2018-01-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玉华 金涛 张思凯

  兖矿集团的强劲动能源自何处?兖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希勇坦言:“新一轮国企改革浪潮中能够突破重围、勇立潮头,在于用‘加减乘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顺势而为做“加法”
培育壮大新动能

  瞄准核心产业做“加法”,潜心攻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兖矿集团传统产业可谓“老树发新芽”。继煤制油项目投产、超洁净技术“曝光”后,兖矿“蓝天”牌高效改性洁净煤及节能环保炉具一经投放市场,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考察兖矿集团蓝天工程项目后说:“兖矿集团生产的解耦燃煤炉和型煤,有效解决了氮氧化物、硫化物超标排放的问题,能有效解决大气细粒子PM2.5的二次生成,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兖矿集团启动实施“蓝天工程”,通过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以及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的合作,初步形成煤炭燃烧治理的技术体系,探索出一条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径,实现了“高碳能源低碳化、有烟煤炭无烟化、高硫煤炭低硫化、黑色煤炭绿色化、运营服务一体化”的煤炭发展新格局。目前,年产100万吨洁净煤厂、50万吨复合添加剂厂、10万台炉具生产线建成投产。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兖矿版本”。
  依靠深度合作突重围是兖矿集团培育新动能的另一法宝。兖矿轻合金厂凭借在产品质量上的孜孜以求和品牌培育上的精耕细作,已获得中车集团、中色研达金属技术有限公司、韩国HTL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认可。自2016年9月份开始,他们为vivo新一代手机外壳供应原材料,每月达1200吨。2017年以来,中车青岛四方公司陆续补充下达了BST(庞巴迪)和长编标动订单,中国高铁家族新成员“复兴号”也选用了兖矿的高端铝合金型材。
因势施策做“减法”
释放改革新红利

  2017年11月22日,随着28名职工加入鄂尔多斯荣信化工,兖矿碳素制品公司关停顺利完成。这是兖矿继北宿矿、电解铝厂关停后,再次关停的落后产能企业,其目的是推动国有资本从劣势领域退出,为新旧动能转换腾出更大空间。
  “减,某种程度也是为了增。”兖矿集团总经理李伟说,“既解一时之弊,更利长远发展”。
  退与进、舍与取,这正是改革的辩证法。按照治理整顿一批、改制重组一批、股权退出一批、清理注销一批“四个一批”的思路,兖矿集团完成首批46户拟退出和僵尸企业清理处置工作,硫磺沟煤矿、新疆煤化工公司等一批长期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开阳化工、国际焦化合资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新旧动能转换,深深搅动了兖矿固有的体制机制。2014年3月,兖矿对机关机构进行历时半年、史上规模最大的改革,按照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三级管理总体框架,组建15个大部室、7个直属机构、7个服务机构,构建“小机关、大服务”格局。2016年,兖矿继续深化机构改革,两轮机关机构改革,集团整体机构数量减少1290个,管理人员减少5000人,累计清理减少各类用工2.65万人。
  简政放权,不只看“数量”,更要看“含金量”。兖矿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办成了一批多年没破题、不敢动、不敢干的大事难事。2015年11月,兖矿改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健全“三会一层”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层次清晰、权责明确、规范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以此为平台,兖矿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入。2016年新建成投用的兖矿共享中心,上线运行人力资源、资金税收、供应集采等10大共享平台,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和优化。目前,46名财务人员可以轻松处理原来174人才能完成的业务。
  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带来丰厚的“红利”。2017年,兖矿集团营业收入1900亿元,同比增加502亿元,有望跨入世界500强,在消化僵尸企业清理、化解过剩产能影响效益52亿元的情况下,完成利润总额30亿元,创出5年来最好水平。
应势而行做“乘法”
创新驱动新活力

  经营“乘数效应”如何实现?兖矿集团的做法是:应势而行,创新驱动,争取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实施产融结合是兖矿集团新旧动能转换的一大亮点,也是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资本控制力和价值创造力的一种战略性行动。2016年改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后,兖矿积极搭建“四位一体”金融投资产业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牌照运营格局,金融资产规模达到300亿元。创新低成本融资渠道,成功发行70亿元可交换债券,年节约财务费用3.84亿元。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签订200亿元债转股协议。新风光公司、上海中期公司实现新三板挂牌。
  同时,兖矿资本运营倍增作用正充分发挥——2016年初实施海外有形资产证券化成功融资9.5亿美元,年末依托保障房资产证券化6小时融资9亿元。兖矿,正以资本活力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兖矿颠覆传统办矿理念,学习借鉴国际一流煤炭企业办矿模式,用最先进的装备、最精简的系统、最精干的人员、最高效的管理在陕蒙地区建设安全高效示范矿井。2017年,金鸡滩矿人均工效接近2万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他们还通过加强产业链协同,发挥“1+1>2”的乘数效应。完善全球一体化营销体系,建成煤炭营销效益模型,精煤战略、配煤业务、产品定制取得突破。兖矿澳洲公司配煤销售年增加效益3亿元人民币。实行煤化工产品跨公司集中销售,控资源、控市场、控通道,甲醇等产品价格始终高于周边企业20元/吨以上。
突破传统优势
领跑行业技术

  2017年6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兖矿集团参与的“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截至年末,2017年兖矿共有24项省部级以上优秀科技成果奖被收入囊中。获奖档次和数量连续十几年在全国煤炭行业排名第一。
  科技创新是兖矿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综合能源集团的进程中,兖矿集团抢占科技制高点,让新技术、新装备引领企业转型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有计划地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兖矿集团着力加大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装备及工艺研发,积极实施“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目前,集团采煤工作面效率提高8倍以上,形成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实现了煤炭开采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
  2016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8.2m超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在金鸡滩矿投入使用。得益于安全高效的开采工艺,这个矿达到年产1500万吨生产能力。随着这一新工艺与装备的推广,兖矿集团在陕蒙基地已经实现了再造一个新兖矿的目标。
  2015年9月,国家示范工程——国内首套百万吨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陕西未来能源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一次投料试车圆满成功。依托煤制油形成规模,兖矿集团将发展煤副产品精细加工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兖矿集团把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作为不懈追求。近年来,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15亿元,相继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成功开发出综放开采、水煤浆气化、粉煤加压气化、煤炭间接液化、超洁净煤、洁净型煤等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整套煤炭绿色开采、高效转化、清洁利用的关键技术。
攻克核心技术
拓宽转型道路

  2014年,兖矿集团启动实施“蓝天工程”。2016年,100万吨清洁煤生产厂、50万吨添加剂厂,以及配套炉具智能化生产线相继建成,产品陆续投放邹城部分乡镇。这是兖矿集团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探索解决原煤散烧污染难题的重大战略。
  兖矿集团积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径,先后与中科院过程研究所、清华大学合作组建专业技术研发团队,高标准建设成立“洁净型煤及民用环保炉具燃烧实验室”“工业级清洁煤技术实验室”,引进由岳光溪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校长效合作机制,与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联合开展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2014年7月,作为国家“863”计划“3000吨/日级大型煤气化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的应用研究及工程示范,鄂尔多斯能化公司荣信化工年产90万吨甲醇项目一期顺利打通全线流程。兖矿集团在国际大型煤气化技术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该成果已占据我国单炉日处理煤3000吨级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几乎全部市场份额。
  近年来,兖矿集团承担“863”“973”等国家重点计划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大型高效水煤浆气化技术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偿转让到45家国内外企业,实现了我国向发达国家输出煤化工大型成套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发力“双创”
厚植智力优势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全国。几乎与此同时,兖矿也提出“大众创新、全员创效”活动,把“双创”活动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以“金点子、银点子”撬动科技创新的杠杆,提升企业经济发展质量。
  兖矿集团设立1亿元“双创”基金,明确成本控制、技术创新、能源消耗、经营管理、流程优化、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创新创效“正面清单”和减亏止亏“负面清单”,建立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创新团队、创客空间,为职工搭建起广阔的创业舞台。
  鲍店矿作为兖矿集团支柱矿井之一,在煤炭行业首家建成集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技能实训、学习交流、成果展示“六位一体”的“双创”基地。该基地的“李洪启劳模创新团队”经过创新,将主井提车时间节省两秒钟,每天可多提升12车144吨煤炭。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矿上创效6000多万元。
  得益于“微创新”的贡献,兖矿“双创”活动目前累计创新创效近60亿元。如今,“双创”活动已由“组织推动”向“员工自发”转变。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创新团队、创客空间遍布在企业各个岗位,越来越多的职工依托这些平台“充电”,并以技术革新反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