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沈叔羊先生的故事

2018-01-26 作者: 单应桂 来源: 大众日报
  □单应桂

  上世纪50年代,沈叔羊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教美术史论的老师,教我们画论课,有很深的文学和美术修养。
  我大学二年级时,看到新课程表上印着画论课的老师叫沈叔羊,有人问:“沈叔羊是谁?”一位同学说:“他是沈钧儒的儿子。我在裱画室看到一张沈叔羊结婚时嘉宾的签到名单,上面有郭沫若和许多名人的签名,裱画师傅说,是沈钧儒的儿子送来托裱的。”沈钧儒的大名大家都知道,是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领头人,周恩来总理称他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没想到他的儿子是美院教授!大家都急切而好奇地盼望着快点上画论课。
  沈先生长得像他的父亲,矮矮的个头,白净脸,但不像父亲那样留胡须。他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和蔼可亲。沈先生耳朵有点背,他听不清别人说话时,惟恐别人说他不礼貌,因此不该点头时也总是笑眯眯地点头,大多是以笑声“哈——哈——”以表明自己听见了。
  他是大名鼎鼎的沈钧儒之子,他的有些经历和毛泽东、周恩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份文史资料中,我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年在延安毛主席接待客人的会客室中,挂着一幅中国画,画中画着一把酒壶,上边写着“茅台”二字,旁边放着几只杯子。画的上方是黄炎培写的一首诗:“宣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假是真我不管,三寒且饮两三杯。”虽然是一幅很小的画,里边却有着一段历史:当年国民党政府宣扬说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时在酿酒池中洗脚,以说明红军是支野蛮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沈叔羊与黄炎培在1943年合作的这幅画就是针对此谣传而作的,没想到画作竟然辗转挂在了延安毛泽东的会客室中。据说1945年黄炎培、章伯钧访问延安时,见到了挂在墙上的这幅画后,非常惊喜。
  1958年暑期结束,学校组织我们55级和56级同学16人,由陆鸿年、黄均、沈叔羊、黄润华4位老师带队,前往山西省永济县(芮城)的永乐宫实习,这也是文化部部长郑振铎亲自交给中央美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为了建设三门峡水库工程,需要将位于永乐镇的元代建筑永乐宫搬迁至中条山,永乐宫旧址将被水淹掉。永乐宫四壁绘满了精美的元代道教壁画,这次我们的任务是临摹纯阳殿(也叫吕祖殿)的壁画,老师的要求是临旧如旧,就连壁画上被损坏的地方及屋漏痕迹都要如实地临摹下来,目的是为国家保存一批资料,又锻炼了学生。这样万一在永乐宫的搬迁过程中壁画有所损坏,我们的临摹稿将是再修复的可靠依据。后来这批和原壁画同等尺寸的临摹品到国外展出,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永乐宫古老的大殿中留下了很多难忘而有趣的回忆。那时尚未发明墨汁,作画前都要研墨,由于有20个人要用墨,我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轮流研墨。记得砚台很大,两三支墨捆在一起研,研好一池墨就分在不同的小碗里,够大家一天使用的。有时沈叔羊老师也来帮忙。
  大殿的周围搭满了脚手架,师生们坐在架子上自上而下地临摹,每人约有一米宽的画面,临好一段便将脚手架下落一段。沈先生坐的位置在殿的东北角,先生耳重,故而和别人交流很少。他把身边的画笔、墨碗、色盘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很有秩序。其实经常有同学不小心就会将调色的盘子碰下来,这事每天都有发生,而沈先生那边却一直平安无事。磁盘掉在地上的声音十分清脆,加上殿堂又大,回音也大,立刻就会引起一片笑声和惋惜声。沈先生的反应慢一些,等别人的笑声停下来,才听到他“哈——哈”的回应。
  那时,大家齐声呼唤沈先生下班吃饭,成了一天中最欢乐的事情。沈先生作画时精力十分集中,本来耳朵就听不清,也就习惯性地不去注意周围的动静。起先,先生旁边的同学在下班时会提醒他结束工作、准备吃饭,但他经常听不见,有时不注意就把他落下了。后来大家想了个点子,就是一起大声喊:“沈——先——生,吃——饭——啦!”然后就听到从殿的东北角传来“哈——哈——”的应答声,大家便知道先生听见了。这个办法很灵,于是成了惯例,每天从同学们发出呼叫,到沈先生“哈——哈——”声结束,下班的程序就完成了。
  画论课的课时很少,能和沈叔羊先生这么长时间朝夕相处,得益于永乐宫的学习。这次实习使我学到了对一生都有益处的本领和历史知识,师生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更有许多难忘的故事——尤其沈先生的言谈笑貌和可爱的笑声,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幸福感就是这样在生活和学习中慢慢获得的。
  (本文作者系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