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移动支付“免密模式”风险不得不防

2018-01-12 作者: 苑广阔 来源: 大众日报
  □苑广阔

  如今,手机逐渐替代了钱包,成为很多人的支付首选。随着支付宝与微信逐渐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更便捷的免密支付出现了。但当支付方式越来越便利时,新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比如一不留神手一抖,就完成了支付怎么办?最近,携程的老客户金先生就遭遇了“被便利”的情况。(1月9日《潇湘晨报》)
  新闻中的这位消费者,在携程网订好酒店,准备像往常一样通过微信进行支付的时候,却发现手机页面跳到了微信的免密支付授权页面,如果消费者不同意授权免密支付,就无法完成支付。这样以来,实际上就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成了一种强制授权。
  对免密支付这一全新的支付模式,很多喜欢用微信、支付宝来购物、消费的网友,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不用消费者输入密码,微信或支付宝就能自动完成扣款,所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便利,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和效率。但是很多消费者也像新闻中的金先生一样,遭遇了“强制授权”,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授权的问题。比如有网友以前通过手机叫网约车,到达目的地以后需要输入支付密码进行付款,但是忽然有一天却发现到了目的地,网约车司机在他自己的手机上操作一番以后,消费者的支付宝或微信就自动完成了扣款,根本不需要自己输入密码。
  很多消费者不免犯嘀咕:这样方便确实方便了,但是真的安全吗?就如新闻中的金先生所说,携程网上很多产品都有预订后“不可取消”的规定,如果消费者同意了免密支付,岂不是以后下订单“手一抖”就完成了支付?消费者如果要改变消费选择,该怎么办?再者,如果自己的手机不小心丢了,或者被身边居心不良者拿到,对方岂不是要利用免密支付功能而疯狂消费了?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不得不考虑,那就是支付宝和微信的免密支付看上去对买卖双方都很便利,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输入6位数的密码,也不过是一两秒钟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现在却为了节省这一两秒的时间而冒着未知的资产和财产安全风险,这是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显然不是。
  在法律界人士看来,移动支付的免密支付模式,更倾向于维护商家的利益,提高了商家的交易效率,但却增加了消费者的支付风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管是携程一样的网络商家,还是微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应该把消费者的支付安全放在首位,提供多样化的支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