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2018-01-10 作者: 孙吉亭 来源: 大众日报
  □孙吉亭

  “山东发展最大优势和潜力在海洋。”这一深刻判断事关长远,事关未来,对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省海洋生产总值持续保持全国第二位,但海洋产业结构偏重,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不足,巨大发展潜力有待发掘。
  摸清家底,搞好规划,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当务之急。要打破陆海分割,统筹配置陆海生产要素,制定高起点、高水平的海洋强省和陆海统筹发展规划。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山东濒临渤海、黄海,拥有全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审时度势,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优化海洋开发布局,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这是对我省海洋开发政策的有力提升和深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着力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山东发展最大优势和潜力在海洋,要摸清底数实情,集中力量搞好战略规划。”
  经略海洋是实现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迫切需要
  海洋是山东省国土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岸线长达3345公里,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320个;沿海海洋自然资源类型繁多、储量丰富,是众多产业发生和发展的本源;海洋也是全省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为我省经济活动的拓展和优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略海洋是实现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迫切需要。海洋经济是特色经济,产业关联度大,渗透力强,涉及到100多个产业部门,每个海洋产业都可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而且海洋新兴产业具有相当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因此,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能够壮大山东省的整体经济实力,还能优化区域布局、升级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经略海洋是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201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设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半岛是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唯一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为战略定位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提出,要将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海洋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因此,积极推进海洋经济自主创新和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我省发展新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经略海洋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驱动力。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世界闻名的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山东海洋文明的历史则更加绵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炎帝神农氏之臣夙沙氏便发明了煮海水为盐,首开华夏制盐之先河,成为盐业的始祖,史称盐圣、盐宗。夙沙氏开创的盐业史,与儒家思想一样,丰富了齐鲁文化的内涵。山东不仅拥有众多的海洋历史文化,而且拥有精彩纷呈的海洋军事文化、海洋科技文化、海洋旅游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不仅拥有数量巨大、耳熟能详的海洋物质文化,还拥有弥足珍贵、闻名遐迩的海洋非物质文化。海洋文化是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帮助人们形成尊重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建设美丽海洋的理念,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深化文化自省,进而形成文化自信。
  经略海洋是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探讨生态文明问题,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在领跑经济发展时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着眼于陆地,更要着眼于海洋。山东海洋国土与陆地国土面积相当,海洋生态系统占整个生态系统的一半。由于半岛内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将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的认识和自觉行动,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山东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2016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33万亿元,占全省GDP近两成,但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的指引下,山东海洋经济走在了全国前列,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三个重要的关于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规划为依托,积极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领跑者。
  首先,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上升,海洋经济增速明显加快。
  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上升。“十二五”期末,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219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与2011年相比增长32.5%。“十二五”期间,山东海洋经济占全省GDP比重由初期的17.7增至19.4%,年均增速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海洋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2016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33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位,占全省GDP的19.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近1/5。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盐业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青岛、烟台、威海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城市。海洋经济对山东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其次,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进入深度调整的新阶段。
  2016年山东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8:43.2:51。海洋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增速明显超过海洋传统产业,海洋经济发展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政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上风电、海水利用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增速明显,迅速成为海洋经济新动力。
  最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施生态红线。
  全省共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9669.26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总面积的20.44%,重要海洋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实现了全覆盖。全省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已达29处,省级9处,总面积70多万公顷。威海、日照、长岛县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青岛、烟台随后也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与此同时,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和面对。
  海洋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呈现“三二一”型,但第一产业占比仍然过高,接近6%,尤其是传统海洋渔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绝对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发达的上海、广东等地,海洋三产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60%。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山东海洋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海洋产业转型缺乏动能。同时,海洋二三产占比差距不大,不到7%,而广东省为12%,上海始终保持在20%以上,主要问题就在于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低,二三产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二三产业间结构优化任务艰巨。
  此外,山东省拥有众多的海洋科研机构,优秀海洋科研人才集聚,但科技人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共享平台建设滞后。科研力量较为分散,科研机构隶属多头,科研效率较低。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不足。
  发挥山东海洋科教资源在全国领先的优势,整合海洋科研力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要有新方略。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科学规划陆海统筹。
  陆海统筹是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方针,也是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举措。陆海统筹就是基于全局和战略需要角度,一体化配置陆海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一种发展方式。我省陆域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拥有资源、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但近年来陆域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受到挑战。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但资源宏大却利用不足,丰富的空间资源更是陆域经济发展缺少并急需的。因此,陆域经济要实现科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海洋经济紧密结合;同样,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陆域经济的提高和优化。海洋经济具有后发优势,新兴产业比较集中,高技术含量较高,但是,单纯地进行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实行陆海统筹,便可双双做强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因此,推动山东经济的转型和提升,关键就在于陆海统筹,打破陆海分割,统筹配置陆海生产要素。要制定全省高起点、高水平的海洋强省和陆海统筹发展规划,各地市落实好各自的专项、单项规划和具体的项目建设。要注重海岛开发与保护规划,逐岛定位,分类开发。要推进和参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跨海大桥建设,突破山东相对独立的经济板块限制,扩大山东的辐射带动能力。
  注重发展海洋产业。
  一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核心层产业。要发展壮大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渔业要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地位。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新材料、海洋船舶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油气、海洋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并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二要着力打造海洋经济支持层产业。进一步提高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等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比重。加强建设海域数字化展示、动态监视监测、使用项目管理等系统,完善全省海域核心数据库。三要重点突破海洋经济外围层产业,强化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海洋相关产业。
  完善海洋创新驱动体系
  创新发展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的最佳选择。我们要发挥山东海洋科教资源在全国领先的优势,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整合科研学术机构力量,构建“蓝色智库”,建立鼓励人力资源与智力成果交流、合作的机制。加强科研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建设创新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做大做强驻鲁涉海高等院校实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山东急需的海洋科技人才与人文社科人才。要构建终生海洋教育体系。海洋强省建设涉及到认知、利用、生态以及监测管控等多个层面的公共服务综合管理,因此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要,不仅要有精湛的海洋专业知识,还要在外语、法律等人文社科方面娴熟掌握。要完善海洋人才建设顶层设计,编制山东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山东海洋人才引进目录。
  加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一个区域海洋资源无论如何丰富,忽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其海洋经济发展势必受阻。我们要在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基础上,建立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新兴的休闲渔业产业,要通过大力宣传,使全社会形成有偿使用海洋渔业资源的风俗习惯和理念。通过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充分和科学的评估,和依据休闲渔业对渔业资源的消耗程度,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选定部分亟需保护的海洋区域,实施垂钓及“赶海”的许可证(钓鱼证、赶海证)制度,制定合理的许可证价格。通过购买许可证的过程,使参与休闲渔业活动的民众了解当地海洋渔业资源情况以及海洋保护的法律法规,自觉保护海洋渔业资源;而海洋主管部门通过发放许可证,及时掌握休闲入渔者和渔获的情况,便于及时监管休闲渔业,促进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新时代山东特色海洋文化。
  要立足已有的资源优势,赋予海洋文化新的内涵。一是深入挖掘总结具有代表性的海洋事件、历史人物,及其对海洋文化、海洋技术和海洋产业的贡献,例如深入整理海盐文化、盐圣文化,打造能体现原汁原味海盐文化、盐圣文化的人文资源,依托已有的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进一步研究展示盐文化、渔文化、海文化等内容。二是高度概括提炼山东海洋文化精神。要反映山东人民勤劳勇敢、淳朴敦厚、开拓创新、勇于变革的的优秀品质,为全社会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为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将海洋文化建设纳入海上强省建设规划中。海洋文化对于海洋强省建设规划具有战略性和整体性的指导,海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海洋强省建设的方向和方式。要不断挖掘总结设计出适合海洋强省建设的海洋文化创意,避免出现海洋文化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作者系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