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周末

王建美:痴心只为“面”的美

2017-12-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陈巨慧/摄影 王建美创作的《千手观音》在上海一个年会参展期间申请了专利。
  王建美面塑作品《三重奏》。
  王建美面塑作品《蛋宝宝》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聋人舞蹈队21位姑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美轮美奂的表演、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倾倒国人。12年后,寿光非物质文化面塑传承人王建美创作的面塑作品《千手观音》,再次震撼世人。金碧辉煌、蔚为壮观的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仅有830只佛手,而王建美用45天捏制而成的千手观音面塑,竟然有佛手1027只。12月20日,王建美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赵德彦
两块钱的赌让她忐忑:
考还是不考?

  走进王建美家,迎面摆放的就是她所创作的面塑作品《千手观音》,《四大美女》《八仙过海》《花神》《中国》《绿度母菩萨》《十二生肖》《圣诞老人》《冰雪奇缘》等大大小小的面塑摆满了走廊、飘窗。餐桌则变成了她带徒弟的临时工作台,面团、颜料、锥子、小刀散落地放着,几个刚刚捏好的小娃娃乖乖地趴在桌面上,撅着小屁股,瞪着大眼睛,萌萌的很是可爱。
  “这个小娃娃造型是我新设计的,正在教我徒弟做,上手很简单。”只见面团在王建美的手中几经揉捏,再经小刀灵巧地点刻,不到十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胖娃娃”便脱手而成。身穿大红色毛衣的王建美笑靥如花,那双赋予面团“生命”的手却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伤疤与干皱叠加,记录着她一路走来的辛酸。
  1971年,王建美出生于寿光营里镇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中兄弟姐妹中她排老四,自小就在贫穷与艺术梦想中徘徊挣扎。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没有纸就在路边捡烟盒,在烟盒背面画,在地上画,天天练。后来上学,也是因为家里没钱,小学毕业就早早下来干活了。”王建美说,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知道她家里比较穷,一般都给免学费,上初中之后就不再免费了,凑学费成了难题。而考初中之前,一个两块钱的赌,让她彻底放弃了继续上初中的想法。当时有个要好的同学说:“我们打个赌吧,谁考上初中谁买两块钱的糖。”那时,王建美的成绩在班里排前五名,只要正常发挥,肯定能考上初中。可这两块钱的赌,让她很是忐忑,“我心想,打赌我就不考了,没钱买糖啊。为两块钱的糖,考试的时候原本会的也不答了,就这样没上初中。那时实在是没钱啊,买块橡皮才3分钱,去哪找两块钱?我不能不讲信用。”
  辍学之后,王建美开始打工。她知道没文化不行,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那时候她在盐厂干活,买了一本字典,每天她都会在每只手上写10个生字,这样每天就可以学习20个生字。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她一直喜欢的画画也没有放下。上班空闲的时候,她就找个树枝在盐池子旁边的地上画画,没有树枝就用手指画。
  “那时候,天天练画画,表哥看我有天分,给我买了一本素描书。画素描也没有纸,我就买了一张纸,天天画,把反正面全都画满了就擦掉再画。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擦得那张纸都没法画了。”刚开始画素描时,王建美连明暗关系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学能力超强的她自己看书琢磨,越画越专业。
  “我弟说,你那么喜欢画画,有考民办教师的,你考教师吧。有人质疑:你小学毕业能考教师吗?我说:专职教美术就行。”恰巧,那一次正好招考的是专职美术教师,经过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测试,王建美顺利通过了考试。那一年,王建美20岁,辍学离开校园7年之后,王建美成为营里镇两个小学1-5年级的美术老师。
偶见的花馍图样,让她
喜欢上了面塑

  小学毕业生成了民办教师,让很多人艳羡不已。可王建美又有了新的梦想,她继续自学,想参加高自考,拿学历,然后考公办教师。高自考对于文化课基础薄弱的王建美来说并不轻松,她一考就是三年。代课之余,她有时间就看文化课、背书,终于在第三年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成人教育。
  离梦想一步之遥,贫困的现实却再一次搅扰了她。“我去诸城考试的时候,母亲卖了一麻袋黄豆给我当路费。当时她也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考这个干什么?但是也很支持我。”可当面对600多元的学费时,母亲实在凑不出来了。“当民办教师一个月105元工资,画画需要纸需要颜料也要花钱买,赚的钱全都花上了。虽然当老师,但是还是需要家里给我出钱。”
  不仅是学费,就算学费交齐,上学也还需要钱。在现实面前,王建美屈服了,她决定放弃。“放弃了,但是心里还是放不下,看见画就想画。没办法,把家里之前画的所有画全烧了,烧了才能彻底放下。家里现在挂的这几幅,是当初放在办公室的。二十年了,搬家正好把它们裱起来,挂上了。”抬头看看装裱在镜框中的水彩挂画,王建美眼神中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她笑着说,“人活着就要努力。不能没有理想,没有梦想。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画家,没想到没钱就放下了。”
  结婚后,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王建美未能重拾梦想。老公是船长,经常在外工作,王建美不仅要照顾老人孩子,还经常打零工补贴家用,她想画画却静不下心来。
  直到女儿上了大学,王建美觉得要在家里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了。与面塑的结缘,则是偶然。王建美从小喜欢面食,所有面食都会做。每逢过年,她都要蒸好多面鱼分给亲朋好友。在寿光,每当过年的时候,许多人家都会蒸花馍,王建美的女儿忍不住提议让她也学着蒸花馍。“我当时就想,蒸花馍也行,做面食也挣钱啊,就从网上去搜图样。”
  或许是机缘巧合,上网搜花馍图样的王建美意外看到了一件叫做《八月桂花香》的面塑作品,她瞬间对面塑产生了兴趣。“以前没接触过面塑,一看王玓老师的作品,感觉太好了,面做出来的作品竟然能这么美,仕女都活了,把我震撼住了。我立刻喜欢上了面塑,与面塑结缘了,就从网上联系老师。”
  《八月桂花香》的创作者王玓,是著名的现代面塑大师。她的作品清雅宜人,温馨明净,包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她精巧优雅的作品都极受欢迎。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王建美联系王玓老师,希望能去拜师学习。可老师正在进行创作,工作忙碌无暇授课,他告诉王建美等开班的时候,让她一起来学习。
  王建美按捺不住了,她从网上购买了原料与工具,开始自己摸索制作面塑。之前的美术基础,让她有一定的造型能力,进步很快,但终究有些细节把握不到位。“你看,这是我当时自己摸索做的仕女,面的配方不行,开裂了,人物的脸型也总是做不饱满。”之前的每一件作品,王建美都保存着,对比之下,进步显而易见。
“有时候瞅得鼻子都麻了,
眼睛都快花了”

  2015年7月,王建美婚后第一次独自出了远门,坐上动车去天津学艺。“总共6个学员,除了我,其他人都有基础。他们每年都去学习,有的都去学习十多次了。第一天上课,我连个头型都捏不出来,手劲太大,不会用。”同学问:“你一点基础都没有啊?”王建美说:“没有啊。”同学说:“那你就敢来啊?”王建美坚定地回答:“我就喜欢。”
  老师每天教一个作品,因为基础差,王建美的制作速度总是最慢的。“完不成就必须努力。他们晚上七八点钟就完成了,我夜里一两点才能完成。两点钟睡觉,四点钟再起来练习。老师做的时候,就使劲瞅着,生怕记不住。有时候瞅得鼻子都麻了,眼睛都快花了。”就这样,第6天上课的时候,王建美还是感觉人物的脸拿捏不好,挑鼻孔都不会挑。甚至被同学调侃,长了一双拿锄头的手。王建美也自卑,“老师我什么都不会。”王玓老师却鼓励她:“你有美术基础,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短短7天的培训结束了,王建美意犹未尽,可她的眼睛已不堪重负。“回来的时候,老师给我打电话,忽然发现手机上的按键我看不清了,车票上写的检票口我也看不见。我问服务人员我是在哪个检票口?她在我手上写了一个很大的‘9’,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回到青州火车站,我老公接我,他站在旁边我都没看到他。”
  回到家,劳累过度的王建美倒头就睡,从晚上十点到上午十点,整整睡了一个对时,第二天醒来后,迷迷糊糊都分不清白天黑夜了。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她的眼睛才慢慢恢复过来。但正是凭借着这股拼劲,虽然接触面塑的时间不长,但她的技艺进步很快。
不和别人攀,只和自己比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人物的成型,要经过繁琐复杂的过程,而面料的制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用传统的配方做出来的作品,干掉后会发硬,头发、手指这些细小的部分容易断,只适合摆放着观看。”为了寻找更好的面料配方,王建美在网上搜集了很多配方资料,反复试验。后来听说在一起学习的学员有个配方,用这个配方制作的作品不怕摔,王建美又从她那里吸取了经验。“那个朋友是做大型面塑的,一个作品就1米多高,作品虽然不怕摔,面却很硬,并不适合我这种小作品制作。”
  王建美博采众长,经过50多次的试验与研制,从各种面料配方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研制出了一种可放置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面料配方。现在这些作品,干掉后也有一定弹性,一捏会恢复原状,还不怕摔,更不会出现裂纹。连王玓老师也很佩服她的这个配方。
  因为是“半路出家”,想要掌握面塑这门手艺,做出点成绩来,就得比别人更加努力。面塑创作看似不难,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很多面塑手艺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做到。“我从不和别人攀比,只和自己比,得一天一个成绩,每天都有进步才行。”王建美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面塑创作中,“每天坚持捏,今天捏一个,第二天再捏一个感觉可能就比今天的好。所有的这些面人我都一个一个放着,留作纪念,更重要的是激励自己让自己获得成就感。”
“要做就做不一样的”
  为了提高自己在面塑方面的制作水平,学习更专业的面塑技艺,2015年10月,王建美特意去山东艺术学院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面塑培训班,也算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结课时,培训班的学生被要求每人制作一个作品,王建美绞尽脑汁想要创作一个有特色的面塑作品。
  “要做就做不一样的”,坚定了这个想法之后,王建美开始寻找创作灵感。“关于‘千手观音’的作品虽然很多,但是极少有能真正达到’千手’的”,在经过一番了解之后,王建美将创作目光投向了制作《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千手观音的造像有两种,一种是真塑造1000只手,每个手掌心中一只眼,千手的排列犹如孔雀开屏似的排在观音身后。另一种是以42只手代表千手,除中央两只手合掌外,左右各有20只手,每只手代表25只,象征1000只手,手上各有眼睛,分别执各种法器。
  参考了大量的佛像资料和佛像作品,从进行构思设计到开始配制材料着手制作,再到最后完成,王建美耗时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千手观音》的创作。
  整个《千手观音》作品长39cm、宽39cm、高60cm,有11个佛头、大小佛手共1027只。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她每天只休息2个小时,每天都创作至少18个小时。因为佛手太小,每一个都要制作四五次才能成功,而追求完美的她,中间不知道修整了多少次,最后才有了这件作品。
  王建美说,《千手观音》的创作,最难的其实不是做手,而是要解决把那么多手放在哪里。几经考虑,终于做出了一个创新设计,将1027只佛手全部站在菩萨身后的大光相上。去年,王建美创作的《千手观音》在上海一个年会参展期间申请了专利。
  王建美告诉记者,《千手观音》她制作过两尊,但都有遗憾。第一次因为时间太紧,底座用的粘土,并非全面料制作,并不能算作一件完全的面塑作品。第二次,她不仅全部都用面料制作,而且加大难度,创作的是《千手千眼观音》,每一只纤细小巧的佛手上,都有一只眼睛。可是因为面塑约20斤,整体重量太大,支撑力不足,作品已经有些倾斜。“我准备再做第三尊千手观音,用竹子扎上骨架,这样就不怕作品变形了。”
 带有芯片的智能面人,
能做吗?

  自从与面塑结缘,王建美便沉浸在艺术创作当中,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8小时以上,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经常忘了吃饭。过去是她照料一家老小,现在丈夫给她做了饭,她也经常不记得吃,一坐几个小时是常态。王建美感谢丈夫对于她面塑创作的全面支持,但是生活的现状也让她隐隐担忧。
  从开始接触面塑到现在,王建美投入的资金已不止3万,不算外出学习的费用,仅制作一斤面料成本就要50元。可投入全部精力创作的面塑作品,现在只是被各个博物馆收藏,还没有产生有效的经济收益。孩子在上学,还有房贷要还,仅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已近拮据。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王建美再次面临生存与梦想的选择。“当年烧画的时候,心彻底死了,现在又面临同样的处境。想出去打零工,又不舍得面塑。我的同学有好几个都改行了,有的学针灸,有的想开饼店。但是我不会放弃。”
  “面塑我主要是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我们传承人自己都没有生活来源,怎么去发展?有的传承人为了生计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去打工来维持生活。传承人承载着文化传播和记忆,传承者有着重大的责任,要去推广和传承。面塑以前更具有实用性,像生活中的必需品一样,人人都可以使用。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面塑离开了实用性,更看重观赏性和艺术性。问题是随着现代工业和智能化的高速发展,面塑都是单品,制作起来费时又费力,工厂生产的玩具已经替代了那个流传了几千年的小面人。而规格高的面塑,比如艺术品,只有少数人才能懂得收藏和欣赏。只有让手工艺走进校园进入课堂,才能有效地得到传承和发展。”王建美说,她近期准备到各个学校去讲课,义务推广面塑,然后抽时间制作一些艺术作品。
  对于面塑的创作,王建美信心满满,但对于市场营销,她仍旧忧心忡忡。“面塑发展现在遇到了困境。想做好的艺术品就要费很长的时间和有很大的精力,有的甚至几个月几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但是你要生存就要做小一点的作品拿出去卖。这样你就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创作好的艺术品,只能先去维持生活。”王建美说,像她一样,很多手艺人不懂得营销。只在家里自己创作这样不可取,但是出去推销又浪费时间,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如果能有基本的生活来源,就可以专心地去做作品了。
  之前,王建美的面塑创作以仕女和中国古典神话人物为主,如今,她也希望面塑和动漫结合,和电子结合,甚至可以制作出可触摸性智能面人。“带有芯片的智能面人,能说话,能辅导娃娃学习,也许就能有销路了吧。机械产品是没有感情的,把机器人的皮肤做成面的,也许就能看到有情感的智能机器人了。”
  “现代社会,许多传统手艺都逐渐被人忘记了,濒临失传,这些传统文化里有着很深的人生智慧,我们作为传承人,都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布行者,也是传统文化的转译家和传播者。希望这些老传统的文化不要在我们的手里失传了!我们要好好传播,让传统文化枝繁叶茂遍地开花!”王建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