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建设沿海开放新高地

2017-12-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综合执法
  △潍坊综合保税区
  力争2022年,把山东建设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沿海开放新高地。围绕这个目标,山东正全力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通过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受理、通关一体化改革等举措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法治环境,同时在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等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
  近年来,按照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并重,省商务厅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试点开发区积极借鉴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按照“1+N”模式务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探索推出了职员制改革、行政审批事项联审联批和网上办理、“一支队伍管全部、一支队伍管到底”的综合执法改革、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人员管理公司化等创新措施。
  在职员制改革方面,东平经济开发区实行竞聘上岗制,突出招商和经济发展职能,优化设置内部机构和岗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在开发区内部制定“倾斜一线、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的薪酬分配制度。职员竞聘上岗后,逐级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三年,期满后重新竞聘上岗。同时,建立科学公正的考评体系,实现重奖重罚,拉开收入差距,并体现在干部使用和评先树优上。
  莒南经济开发区筹备成立综合行政执法中队,整合16个专业领域行政执法,积极做好机构、职能的深度融合,充实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水平,保障执法能力,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形成基层联合执法的强大合力。曲阜经济开发区内建立了项目“一会制”决策(审批)制度和并联审批制度,优化了审批流程,精简了审批环节,推行了“集中办公、统一受理、并联审批、联席会议、限时办结、电子监察”的运行机制,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和社会服务事项可网上办理,加快了审批过程的便利化。
  为破解土地、资金、招商等制约开发区发展的难题,临淄经济开发区推行“管委会+公司+基金”运营模式,为临淄经济开发区量身打造了淄博金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开发运营平台,专业化、市场化推进园区开发建设。青州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创新,引进PPP投融资模式,通过整体外包、合理确定收益回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方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
  省商务厅指导各海关特殊监管区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和发展实际,自行或创新复制自贸试验区经验。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创新批量中规进口汽车通关监管流程,与中国平行进口车电子商务平台海淘车网合作打造国内首家汽车口岸电商平台,通过海淘车互联网交易平台,将可直接对用户开具销售发票,实现“港口直销”,实现渠道扁平化,让利消费者。烟台保税港区省内首创“路铁联运”业务,企业每年可节省物流成本200多万元。
全面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放得更活、管得更好、服务更优”,“放管服”改革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政府自身建设的完整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化。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探索,我省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山东把精简权力存量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首要任务,按照“应减尽减、应放尽放”原则,大力削权放权。2013年以来,分12批削减行政审批事项641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由7371项精简到3445项,压减了53.3%,市、县级行政权力事项分别压减了42.6%、24.2%。经过5年的持续努力,省级企业投资核准、备案事项减少50%,最大限度地赋予企业和地方投资自主权。
  同时,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优化市场环境30条意见,推出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多证联办、放宽登记条件等一揽子便利化措施。将2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全面实施工商登记“三十一证合一”,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在“管得更好”方面,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推动16个省直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和17市制定了本系统、本区域的监管办法。编制公开了各级政府部门责任清单,省级明确监管制度539项、市县近5万项,并在修订省政府部门“三定”规定过程中,衔接削减的权力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职责85项,为加强监管提供了制度依据。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省级301项、市级平均387项、县级平均270项随机抽查事项纳入清单,全省开展随机抽查30万余次,提高了监管威慑力。加强综合监管,将省级28支行政执法队伍整合为20支,在完成市县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批复了各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全面推进综合执法,整合执法队伍,推动执法重心下移。莱芜市和115个县(市、区)通过“二合一”“三合一”组建市场监管局,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执法。强化基层监管,在乡镇(街道)全部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建立完善乡镇安全生产、建设工程质量、环境保护、道路交通4个领域的安全监管机构,提升了基层监管水平。
  针对“审批难、办事难”等问题,加强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省市县三级编制公开了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编制公开了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单。市县普遍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积极探索区域化评估评审、并联审批、建设中介服务超市等做法,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大力压缩审批时限。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了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政务服务平台,全省各级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上半年,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网上申请量占84.5%,按时办结率达到99%,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各地探索创新体制机制
  济南市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和服务新模式,一方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市政府部门由原来的44个减至39个,在“大文化”“大城管”“大农业”基础上,又实现了“大水务”“大绿化”“大建设”“大交通”和“大外事”体制,进一步优化了政府部门的职能配置。同时,权力下放做到了应放尽放、能放必放,如将3480多项市级权限中的3250项全部下放到济南高新区。
  另一方面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济南市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了全国先进的行政审批智慧平台,精简审批环节51%,整体办事效率提速35%。企业经营范围自主选择登记、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企业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改革试点启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司注册登记“零纸张、零见面、零费用”。投资项目审批实行“一图明流程、一号通全程、一门管审办、一车办踏勘、一评全共享”的“五个一”审批模式,累计减少审批环节5个、压减时限30多个工作日。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一带一路自贸驿站”。截至目前,已在境内外布局70处,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国家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国家高新区、开发区为载体,政府推动为服务体,各国和地区合作为共同体的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全球网络。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打造下,自贸驿站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转口贸易综合枢纽和海陆节点,“一带一路自贸驿站”经济联盟综合体正在形成。
  潍坊综合保税区全面对接自贸试验区,不断创新通关监管措施,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目前,全区服务社会企业已达1500多家,报关单票数占全市的40%,无纸化通关率达到99%。该地全面整合报关链条,高标准建设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与海关管理系统信息互通、与青岛机场和青岛港口无缝对接,企业在潍坊保税区就能开展内陆口岸报关、报检、订舱、装卸、运输等业务。推行“两单一审”“低风险快速放行”等通关审核方式,简化通关随附单证,统一进出境备案清单。推行“三个一”通关报检新模式,通关申报事项由143项简化成84项,在济南关区首批推行区域通关一体化进口业务改革,通关时间缩减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