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事业单位改革做好编制资源整合“加减法”

2017-12-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春晓 徐超超 刘德庆
  
  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提高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使用效益,清理“僵尸”事业单位是关键一步。我省瞄准改革“僵尸”事业单位,重新唤醒沉睡的编制资源,将其投入到卫生、教育等领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下了一步“先手棋”。
  中国果菜杂志社,原是省供销合作社所属的处级单位,2002年明确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11年后,受新兴媒体冲击等影响,杂志社发展面临困境,入不敷出、濒临倒闭。最初编制核定21名、实际在编仅1人,成为一家典型的“僵尸”事业单位。
  省决策咨询培训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编制14名,在职人员6名。近年来,培训中心的业务量减少,运转出现困难,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五险一金的缴纳等方面也出现困难,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2001年,省国土资源培训中心成立,设置的初衷是培训全省国土系统干部职工。2005年该培训中心的办公楼被确认为危房后,相关业务基本停止。
  这三家事业单位,代表着一些事业单位的生存现状。
  “清理处置‘僵尸’事业单位,实际上是政府‘放管服’改革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事业单位已经不适应现有的发展,还有一些在特殊时期承担特殊工作的事业单位,其承担的任务完成后,也没有必要存在,需要清理处置。”山东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于向阳认为,清理实际上是对事业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些“僵尸”事业单位占着编制资源,而本身已经没有任何的工作开展;另一方面是,很多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事业编制不足。
  在清理之前,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对“僵尸”事业单位情况进行了核查,发现这些事业单位情况复杂,“僵尸”现状的成因也多种多样,既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被淘汰出局的招待所,也有职责弱化的厅局办培训中心,还有为单一目的设置的临时性机构,如节庆办公室等。
  对这些“僵尸”事业单位,我省在清理时主要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主要职责消失、工作任务不饱满或没有工作人员的“僵尸”事业单位清理力度,切实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在清理中,与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和学会协会脱钩等体制改革相衔接,协调推进,加大机构编制资源调整整合力度。三是坚持积极稳妥。在清理中,对因整合撤并造成单位超编或超职数的,由其主管部门限期予以消化。
  去年3月以来,按照部署要求,省市县三级结合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驻外办事机构清理、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和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等工作,通过“撤、并、转”等方式,积极推进“僵尸”事业单位清理。
  据省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基本完成清理工作。通过清理,省级共清理77个单位,收回事业编制2200余名;市县两级清理1897个事业单位,收回事业编制1.36万余名。
  我省把腾出来的事业编制,调剂补充到涉及社会管理和保障改善民生等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补短板,惠民生。比如,为保障全省中小学用编需求,去年全省中小学重新核定编制,在事业编制总量内共调剂增加9991名编制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强全省乡村安全生产监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全省共调剂1800名事业编制用于加强乡镇相关机构工作力量。这些举措提升了机构编制使用效益,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