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温和“加息”的信号意义何在

2017-12-18 作者: 盛刚 来源: 大众日报
  □盛刚

  ■随着美国“加息+缩表+减税”组合拳影响日益显现和全球央行步入货币政策紧缩周期,中国又处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时刻,指望货币政策维持在较为宽松的状态恐是奢望,边际趋紧将不可避免
  一如市场预期,北京时间14日凌晨,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1.25%-1.5%区间。这是美联储年内第3次加息,上一次加息是在6月。同日,中国央行宣布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开展的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小幅上行5个基点。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央行在美联储加息后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能产生美联储加息的效果吗?如果不能,那跟随“加息”的意义何在?
  中国央行上调公开市场利率,同美联储加息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所有利率,都要基于美联储目标利率的变动重新进行定价,中国跟随“加息”的,只是针对机构借款的部分政策利率,而非所有利率“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当然,政策利率调整多少也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但却远不能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相比。对这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且只上涨5个基点,中国央行有自己的解释,首先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这叫“随行就市”,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重要的目的则在“调控市场预期”。
  其实,这不是央行第一次跟随美联储“加息”,也并非每一次美联储加息,中国都会跟随,今年6月就曾经按兵不动。而且,相比今年2-3月中国央行两次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10个基点,这次——在美联储6月与12月两次加息的情况下,中国央行仅仅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5个基点,力度可谓相当“温和”。这还不算,因为“加息”之余,又超量投放了2880亿元的一年期MLF,在对冲本月剩余的1870亿元后,净投放为1010亿元,这种“加息式放水”,足可抵消逆回购和SLF利率5个基点的上调。在年末特殊时点,央行呵护市场的态度非常明显。
  因此,虽然公开市场利率上调了,但因上调幅度很小,且同时增加当月MLF的投放量以对冲“加息”影响,并不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有利于维护市场流动性平稳。这说明,央行此次“加息”只能算是象征性的,相比实际效果,其信号意义更重要。“加息”的真正用意在稳定而非收紧。
  目前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通胀不高,经济数据近期也有趋弱迹象。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不支持使用上调存贷款利率这种传统的明显趋紧的政策工具,但从防风险角度看,货币政策本身又有防范和警惕市场乱加杠杆的要求。因此,如何把握调控的“度”,并稳定市场预期,十分重要。当前,国内市场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明显存在利差,一方面会造成市场套利和定价扭曲,容易助长国内银行加杠杆“冒险行为”,另一方面,也为央行随行就市、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创造了空间。而利用美联储加息之机,适度缩小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之间的息差,对金融市场冲击较小,不至于给市场发出过度紧缩的信号,还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适度控制杠杆,何乐而不为?
  于外而言,上调政策利率,主要也不是担心形成人民币贬值预期,而是基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考量。由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早就被市场消化,而眼下中美息差处在较高水平,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压力并不大。但在全球金融市场之间联动日益增强的当下,货币政策的外溢性愈发明显,因应全球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趋势性上行,中国央行向国际市场释放货币政策协调的信号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当然,此举也向海外投资者发出了警号:但凡有恶意做空人民币者,不管力量来自何方,中国央行随时都有足够工具可以应对。
  最后要说的是,尽管这次跟随“加息”的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市场影响有限,但方向依旧值得重视。毕竟,“温和”加息也是加息,跟随加息本身就证明了美联储加息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而随着美国“加息+缩表+减税”组合拳影响日益显现和全球央行步入货币政策紧缩周期,中国又处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时刻,指望货币政策维持在较为宽松的状态恐是奢望,边际趋紧将不可避免。预计明年美联储将加息三次,在这期间,中国央行会不会提高存贷款利率虽很难说,但随行就市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概率会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