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自己的梦自己圆”

——山东最大僵尸企业肥矿改制重组周年访(上)

2017-12-17 作者: 张思凯 来源: 大众日报
  2016年11月底,经历了近50轮的多边谈判,10家银行先后坐在山东能源大厦6楼会议室,共同签署了肥矿集团改制重组方案,顺利完成债务、资产和人员“三个重组”。这被视为山东省史上最大“僵尸企业”的复活重生。重生一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肥矿,亲身感受到了在政府独特扶持政策下,肥矿一年来的凤凰涅槃、脱茧化蝶。
  □ 本报记者 张思凯
    本报通讯员 姜玉泰 徐 宁

  11月20日,张敦龙又领到了两份工资,一份是今年10月份的,另一份是补发去年的。“前年和去年共拖欠了我9个月,快补全了。”他说。 
  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全国煤炭市场自2012年起持续低迷,肥矿集团效益下滑,张敦龙和他爱人李敏工作的白庄煤矿2014年开始拖欠职工工资,最长的时候十多个月发不出工资。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只能靠每月不到4000元的生活费度日。每月1500元的房贷、400元左右的奶粉钱,那几年压得已近不惑之年的张敦龙喘不过气儿来,食堂里三四元钱的午餐他和爱人都很少舍得吃。“啃老”成了他们和不少同事共同的选择。
  作为肥矿的另一老矿,曹庄煤矿的情况也强不到哪里去。1998年,刚到曹庄煤矿参加工作的李恒遇到了煤炭行业的低谷,她的爱人在那一年选择离开了煤矿,而她则选择了坚守。“‘黄金十年’,一个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在当地还算体面,矿上的工作让很多人都心生羡慕。”李恒说。但2012年,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前期大量举债上马的项目又没见到效益,曹庄矿也开始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社保等费用。
  肥矿困局成了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截至2015年底,肥矿累计亏损88.6亿元,实际资产负债率高达150%,拖欠职工工资、社保等费用达12.4亿元。
  肥矿到了破产边缘。李恒一度以为自己的煤矿企业职业生涯即将结束。
  事情恰在这时出现了转机。
  2016年,结合国家“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推动、省国资委的协调下,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位民挂帅成立专门班子,力抓肥矿改革重组;省政府专门出台扶持政策,省国资委领导积极协调,作为债权人的十几家银行主动作为,作为母公司的山东能源集团勇于担当,最终找到了一条特困国企脱困改革的路子。2016年11月底,10家银行、山东能源集团、肥城矿业集团、肥矿煤业集团四方签署协议,完成债务、资产和人员“三个重组”,肥矿奇迹般地“复活”了——今年前11个月,在煤炭价格、产量均低于2012年的情况下,依靠改革激发的活力和严格管理、过硬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基本补齐拖欠工资的基础上,肥矿集团和肥矿煤业合并报表盈利2.8亿元,同比扭亏10亿元。
  李恒重新看到了希望。她和同事经过这次洗礼,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精神不垮,支持改革,企业肯定会越来越好。
  在肥矿集团矿业服务公司三网运营中心副主任李飞看来,在补发工资的同时,大家对待工资的心态也发生了从“等工资”到“挣工资”的微妙变化。“以前大家吃大锅饭,以出勤天数多少来发工资。现在全面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挣多少工资要靠自己创造效益和价值。”李飞说,“大家的观念真变了,都知道生存要靠自己,自己的梦自己圆。”
  肥矿通过改革重组分流出6000多名职工,留下来的人工作量变大了,而且全部得重新竞争上岗。这也给李飞这样有一定能力的人提供了机会。他之前在曹庄煤矿做了10多年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公开竞争上岗,实现了职务和收入的双提升。“改革重组让企业实现了‘重生’。而对于留下来或是走出去的职工来说,也都是一次‘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或是职业的机会。”李飞说。
  留下来的职工重新找回幸福感,走出去的不少职工靠着肥矿的扶持政策也创业成功。原曹庄煤矿机运工区李洪枫去年离岗后,在县城办起爱都庆典礼仪公司,12名员工中有7人是他请来的矿区分流矿工,婚礼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5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