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时代呼唤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艺术批评体系

2017-12-15 作者: 孔维克 来源: 大众日报
  □孔维克

三、艺术发展的方向不应是跟风模仿或否定架上
  创新的实质不是杂混的模仿
  (上接2017年11月3日“大众书画”版)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的艺术在繁荣现象的背后,也存在着价值趋向偏离甚至背离中国精神的状况。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门打开,一下子涌入这么多观念,我们惊呆了、吓傻了,人们对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发达经济盲目崇拜,什么都是外国的好,有些电视片和文章对中国画甚至中国文化予以全盘否定。如今,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为世界瞩目,中国人提出了“文化自信”,我们所强调的“和谐”理念也得到了西方社会的认同。但不和谐的是,很多人在艺术上依然亦步亦趋地效仿西方。从“85新潮”一年走过西方一个世纪的摹仿各种流派,到后来这几十年的“翻译西方”——即用西方的观念和手法画我们的题材,创作出一批迎合西方口味的作品,出现了大批“混血艺术”,出现所谓“抽象水墨”“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新水墨”等艺术形式。“混血”本无可厚非,应该鼓励在各种观念并存的学术气氛中进行多向探索,呈现多元生动的艺术生态,这也有利于艺术的蓬勃发展。但当其自以为是时代艺术的主流或努力想成为主流时就出现问题了,这些“创新”的实质是杂混的摹仿。这类艺术家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有才华、充满创新精神的人,其水墨试验的形式和技法的探索,对丰富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但一些跟风者表现不佳影响了群体水平。
艺术舆情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
  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等有时以揭露丑陋彰显美善,而美术却是相对直观的表达。但不少美术作品以丑为美、善恶不分、真假混淆,专揭伤疤给人看,甚至戏说历史,歪曲丑化社会公认的英烈及道德标杆人物,这种现象已不是美术批评所能解决的,已经由艺术上升到政治,由个人行为不端致使国家形象受损。中国当代艺术及从事当代艺术的人,很多是受西方意识形态左右,否定我们的艺术发展方向。可见艺术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艺术舆情与意识形态的联系是多么紧密。
不能模糊绘画与非绘画的界限
  我2002年随团去欧洲考察当代艺术,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12个国家,参观了20多座美术馆、现代艺术馆、博物馆,还专程赶往格林的故乡,用了三天的时间参观“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当时对一些现象困感不解:有些人的观念、哲学、精神虽然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作品的呈现上却让人似懂非懂,如没有讲解你根本看不懂。比如在法国蓬皮社艺术中心及不少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我见到了不少同一画家的重复作品,如“蓝色”作品——因为从来没有人把女人体涂上蓝色在画布上滚动,这滚出的痕迹即成了作品;因为之前从没人在画布上只划三刀,所以划了三刀的就成了作品,这与杜桑将小便器搬上美展现场一样无非是一些观念的呈现。另外,很多现代艺术家旗帜鲜明地反对“架上艺术”(即“画画”),认为绘画落后了,要消亡了,国内也有批评家预言“科技图型将会全部代替手工图型”。西方的“行为艺术”有时虽然有趣,但这种“艺术”所承载的内容如果偏离审美范畴,就会出现连西方也不能接受的“反人类”作品。
  评判一个事物,首先要厘清它是什么。我们谈美术或造型艺术就包括雕塑和各种绘画,不是绘画或雕塑就不能用美术的尺度去评判。那种非美术的“艺术”不应该是我们艺术发展的方向。
四、中国为何缺少世界级的美术批评家
  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是统一体
  中国缺少世界级的画家,当然也缺少相对应的批评家。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人提及。我认为,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是美术生态中的一对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生互存,美术批评不是独立存在的门类。同理,美术批评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也是与美术创作相对应的。另外,如果中国的美术批评家不以中国的美术创作为对应物,而是站在“全球视野”向全球的美术现象进行国际化、“国际水准”式的指指点点,期望能成为世界级的美术批评家而被西方主流世界认可,其可能性非常小。
走向西方不等于走向世界
  什么是世界级?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世界”。广义的世界是地域的概念,狭义的世界应该是指精神以及所影响的层面。
  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下”,只是中原地区,其他都是“蛮夷”、“化外之地”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我们蓦然发现自己被甩在了世界潮流以及世界话语权之外。当时我所在的省还创刊了一本杂志,名为《走向世界》。该杂志曾召开了一个艺术类的学术座谈会,我发言时即说“难道我们在‘世界’之外吗?仔细一想,我们所指的走向世界无非是走向西方,这说明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着差距”。在东方国家中相对发达的日本,在一些人眼里或他们也自认为是“西方国家”。由此我们可知,在今天的世界,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很重要,有否话语权更重要。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是否有话语权就在于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所产生的综合实力,是否足以让世界瞩目并产生巨大的影响。
每个优秀文化都有其世界级代表
  如果从世界的多元格局来讲,世界上多种文化应该各自拉开距离,并有着代表每个国家的标志性人物及经典性作品,共同形成人类文化的世界景观。每个优秀文化的优秀代表,都应该是“世界级”人物。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不这么看。人们往往聚焦于更有影响力的几种文化及这些文化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往往是欧美艺术家,东方鲜见,中国没有。即使被几个欧美艺术大师谦虚地点名的“非主流文化”艺术家,如毕加索之于齐白石,也不要认为就是东方某某人与西方某某人齐名了,这就像我们看民间艺术剪纸、非洲木雕、乡村泥娃娃的钦佩心态。我想这要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国家及代表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来理解这个问题。
  这又分三个层面。一是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否已使我们的文化让世界愿意主动去认识并接受;二是这种以前世界陌生的文化所产生的魅力在推广中慢慢使世界广为欣赏,像我们以前对待西方文化那样,愿意理解并接受这种文化;三是,我们确实创造出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又具有当代性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精品,让世界各国理解、喜爱并接纳。
  在这种文化中出现的登峰造极的人物肯定是世界级的大师。同样在这种文化生态中共生共长的代表性批评家,也会成为世界级的批评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