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研发投入计入GDP体现创新导向

2017-12-11 作者: 盛刚 来源: 大众日报
  □盛刚

  以研发投入计入GDP为契机,着力创造环境,改进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的强度和提升研发的经济转化效率,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注入动力,将是未来各地争胜的关键所在
  日前,广东省统计局发布根据新的核算方法后的全省GDP统计数据,修订结果显示,2016年广东省GDP为8.085万亿元,比修订前的7.951万亿元足足多出1340亿元,也就是说在去年,该省就成为中国内地首个破8万亿元的省份。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是因为按照新算法,研发经费投入转化部分不再被当作成本扣除,而是变成了GDP的一部分,自然总量也就大了。当然,研发投入计入GDP,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此,而是凸显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利于树立健康的发展导向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今年7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为了体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应有的经济价值,准确反映研发活动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研发支出不再作为成本扣除而被纳入GDP。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投入,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新的核算方法从2017年开始实施。这一调整,必然带来各个地区的GDP的变化。尽管目前大多数省份尚未公布修订后的2016年GDP数据,但总量多少均有所增加是大概率。而研发投入较多的地区自然绝对值也增加得多。
  经济越发展,创新因素越重要。那么该如何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呢?既要看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也要看研发的经济转化效率,就是说研发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国际上通常用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又叫研发强度)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创新指数。去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地区特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8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其中,只有陕西位于中西部,这和该省高教科研基础雄厚有关。分城市看,北京、深圳和上海分别以5.94%、4.1%、3.8%占前三名,天津也达到了3%;从省份来看,江苏和广东都超过了2.5%,浙江和山东则分别为2.39%和2.34%。显然,研发强度高的地区,一般来说创新能力就强,经济实力也强。
  但创新能力强不强,仅看研发强度还不够,还要看研发中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比重。不是投入了就能带来回报,按照新算法,只有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才会按照“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因此,研发投入占比高,未必计入GDP的部分也同比例增多。比如,虽然在研发强度上,北京和上海遥遥领先,但研发支出计入GDP的比例分别为52.51%和57.82%,比浙(68.4%)、粤(66.3%)、鲁(66.1%)和苏(64.51%)则“稍逊风骚”。其实,若大量研发成果仅止于论文和评奖,而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并产生良好的效益,那只是在做无用功,是在浪费资源和人才。
  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研发支出主要有两个主体,一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二是完全市场化的企业。雄厚的科教资源当然是提升一地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却不是决定性力量。比如,广东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居首,而深圳又名列广东第一。这并非因为广东和深圳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而是因为,在这里产学研用结合得好和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实际上,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论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深圳不但比不了广州,甚至比不了一些内地大城市,但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却远远走在了前头,且GDP总量已超越广州直追香港。显然,良好的市场环境,发达的制造业体系和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对实现研发的有效投入,让科技创新更好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是更至关重要的因素。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更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从“铺摊子”变成“上台阶”,走内涵式增长的路子,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而内涵式增长的核心是创新驱动,以研发投入计入GDP为契机,着力创造环境,改进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的强度和提升研发的经济转化效率,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注入动力,将是未来各地争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