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6.5万名“新农人”引领农业发展

“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17-12-07 作者: 袁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袁涛

  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李芬,毕业后回到家乡菏泽市牡丹区安兴镇,开办了一家纯手工千层底布鞋加工作坊,将工艺设计与布鞋生产相结合,提升了产品层次。经过3年多的发展,她的手工作坊已成长为拥有300多名工人的公司,布鞋制造辐射附近7个村镇,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利税80万元。
  像李芬这样一批从事三农领域工作的特殊创业群体在当地被称为“新农人”。来自菏泽市政府研究室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市有6.5万名“新农人”活跃在农业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各个领域。“新农人”把农业作为职业,怀揣改变农村愿望,将现代要素投入农村,推动了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迈进,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弄潮儿。
  菏泽是人口大市,也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市。前些年,大量年龄和知识结构堪称最优的农村人带着梦想,离开土地、离开乡村,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经商,每年有160多万人在外创业。近年来,菏泽市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返乡创业如火如荼,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为“新农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土壤、奠定了基础。
  调研显示,菏泽市的“新农人”来源广泛,既有大学毕业生、“海归”、 城市白领等高学历人才,也有企业老板、资本投资人等成功人士,还有农村技术人员、种养大户等“乡土精英”。他们把农业作为职业,研究市场、把握政策,通过挖掘农业资源、经营农村市场,实现创业理想、展示人生价值。“新农人”大力发展种养殖和加工业,采用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经营方式,实现了传统农业规模化生产。今年,在“新农人”带动下,全市实现土地流转面积241.9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耕地面积284万亩,其中从种到收全程托管面积55.5万亩。“新农人”积极创新生产、经营、销售方式,通过机械化生产、互联网销售、品牌化运营等,推动了农产品高效化、特色化发展。前三年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加103家,达到1820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3.3%。
  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出家门创业成为可能,农产品网络销售更是创业的“新蓝海”。不少“新农人”挖掘农村特色,依靠互联网手段,对农产品优化生产、包装销售,取得较好效果。定陶县黄店镇的任丽,将粮食种植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实施“互联网+农业示范园区”,一手建立“百城千店”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条,一手搭建互联网信息渠道,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生态闭环,解决了市民买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任丽的公司拥有员工100多名、稳定客户60多万名。据统计,全市“新农人”中,直接从事电子商务销售的有1764人,占总量的28%;从事与互联网销售有关工作(包括流通、生产等)的有1197人,占总量的19%。
  “新农人”具有年轻化、职业化、创新化等特点,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推动农业向现代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创新意识的增强。北京大学农学博士程相孟,2013年12月到曹县安蔡楼镇程楼村,成立了碧野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致力于蔬菜的标准化种植及配送,公司目前拥有农业专业博士2名、硕士2名、本科生2名、技术骨干4名,直接流转土地面积600亩,合作经营面积800亩,标准化大棚24座。在“新农人”推动下,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5%。
  “新农人”的回归,使一些农村社会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通过在家门口创业,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就业,这些群众在实现收入的同时能够照顾家庭,有效解决了“三留守”问题,增进了社会和谐。“新农人”还积极参与村级组织建设,一批“新农人”成功当选村干部,强化了带动发展能力,增强了村级事务办理效率,提升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新农人”学历高、见识广,接触过现代都市文明,拥有较强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推动了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乡村文化等不断改善,成为践行文明乡村的推动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