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别让“套路化调研”累垮基层

2017-12-07 作者: 杨玉龙 来源: 大众日报
  □杨玉龙

  八项规定提出要改进调查研究。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更勤了,调研现场张贴悬挂标语横幅、铺设红地毯等现象已很少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地方,一些调研出现形式主义苗头,且日益成为基层新负担。中部某县一科级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一个乡镇是全省出名的“被调研明星乡”。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调研。“这意味着乡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拨领导前来调研。”(12月5日新华网)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有多重利好,比如,对开展调研的单位而言,深入实际调研,能够发现一线的问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工作的开展;对被调研地方而言,也可以借助上级的力量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再者,对于下基层调研的干部而言,也是素质上的一种锤炼。
  但是,好事做好并非易事。调研研究也同样如此。并且,调研的同质化、套路化、形式化,且不分巨细,频频造访基层,就会成为一件坏事。比如媒体总结的“井里葫芦”型调研者——求教变指导,仿若“钦差大臣”式调研;人到心不到,“蜻蜓点水”式调研;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锦上添花,“嫌贫爱富”式调研,这些都很难达到调研的真正目的。
  同时,过多的调研也给基层带来一定困扰。一则于基层干部而言是难以忍受的陪同之累,一些官员下基层调研,一定要当地主要领导陪同。像报道中提到的“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调研”,不单是陪同之累,而且也让基层干部的办事精力受到牵扯,使他们难以俯下身子为民谋实事、干实事。
  二则对于基层群众而言也带来骚扰。尤其是一些“精准性”的调研。一来调研,就直接去被“指定”的企业或者农户,这些非但代表不了基层真实的情况,而且也会扰乱被调研企业或农户正常的生产生活,即便口头不说,内心也难有欣喜可言。更何况,对于其他群众而言,看到兴师动众的调研大军,也往往会产生干部作风不实的印象。
  三则更让人反感的是一些调研领导的“瞎指挥”。不了解基层,只看“前庭”,不看“后院”,就开始指出问题、下达指示。来调研问题,实际上是来寻找解决办法的,到最后却成了作指示。尤其是一些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几句指示,就有可能影响当地的既定发展战略,更或直接影响地方党委政府的权威。
  上述调研,从根子上讲还是作风不实、作风不正的表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因此,更须谨防“套路化调研”累垮基层。让调查研究发挥真正功能,需要调研单位和调研干部秉持正确的态度,坚持少而精、不给基层添负担的原则,更须切忌“刻舟求剑、闭门造车、异想天开”式的调研。如此,调查研究才会成为干好工作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