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方法途径创新

2017-11-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天蕾
  
  文化现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充分重视文化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方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除了增强文化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方法上密切联系大学生,采取大学生喜欢的教育方法和载体。这样才能营造学生愿意接受的浓厚氛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拓展和延伸。
  加强引导,入脑又入心,实现授课方式多样化。大学里的“两课”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政治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性质的重要保障。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过多的理论灌输和枯燥的内容使学生兴趣大减,上课打瞌睡,甚至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文化教育,就要在授课方式上下功夫,变单一形式为多样化,将理论学习与思想引导相结合,使学生愿意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应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这与“满堂灌”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改变过去机械的“填鸭”式讲课方法,在方向、求实、民主、渗透、层次、激励、主体、示范等原则的基础上,融提问、讨论、辩论、座谈等诸多方式于一体,提高授课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文化教育的双向性。大学生们试图摆脱束缚,张扬个性,任意驰骋,多种授课方式的存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空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人际心理距离缩到最短,各种观点更具真实性、直接性。高校文化教育工作者可由此获得学生的真实信息,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达到文化教育的目标,从而增强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文化教育载体。加强和改进文化教育,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知识传播功能、娱乐身心功能、实践锻炼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文化教育载体。如,在全国高校盛行的“挑战杯”大学生学术成果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话剧艺术活动月、新世纪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在广大学生中影响广泛,意义重大。这些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和组织,深入而全面地拓展大学生素质,激发其创新热情,并使学生在学习、创业、表演过程中,受到意志上的历练、思想上的教育、文化上的感染。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进街道、社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教育进网络。互联网对大学生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媒工具,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密不可分。新时期的高校文化工作,必须利用网络提供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利用网络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动活泼的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自主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主教育,从而增强高校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教育进宿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相继实施,尤其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带来了高校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相对分离,传统的班级观念趋于淡化,以班级作为文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工作渠道的情况正在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在高校文化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适应新形势,必须充分利用宿舍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文化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在学生宿舍中深入渗透文化教育,将宿舍作为文化教育新的阵地,不断培育文化教育新的增长点。文化教育者必须走进宿舍,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扼制不良倾向,随时解决存在问题。文化教育者还应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活动,如舍歌大赛、形象大赛、文明宿舍比赛、宿舍学习风气大赛等,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断提升其人文修养,塑造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新时代大学生。
  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教育进社团。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是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文化型社团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梦理论,在大学生中传播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文化型社团应积极与其它类型的社团活动相结合,并为之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文化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加强对社团的科学管理和利用,使各种社团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经验,不断提高活动水平,深化活动的内在意义,充分发挥其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人文修养、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此文为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7-ZX-RX-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