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聚焦

数字化质量监管、牛粪发电……

“老”产业集群的阳信样本

2017-11-30 作者: 于新悦 赵小菊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新悦 赵小菊

  肉牛产业是阳信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从上个世纪家家户户养牛宰牛,到如今拥有百余个规模以上肉牛养殖加工企业,阳信县不断致力于在传统产业上实现新突破,走出了一条特色富民强县之路。
  阳信县畜牧局内数字大屏幕上,显示着肉牛从屠宰、分割、包装一直到出库的全过程。这些年,阳信县建立起了动物检疫监督及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数字联网平台,把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纳入系统当中,实现全方位监测监督。现在,每块阳信牛肉都贴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之后就可以追溯到每个环节的检疫人员以及质量状况。这种全程追溯的达成,一方面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另一方面也杜绝了劣质肉冒牌混入市场。
  目前,阳信县有76家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达120万头,肉牛屠宰量列全国县级第一位。为保证牛肉质量,鸿安集团上线了全国先进的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整个车间处在0℃—8℃之间,牛肉从生产线下来后进入有制冷功能的低温车厢,直接送往各饭店、超市的冷柜。这样一来,牛肉全程都处在低温环境中。“低温可以把菌落数量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菌落少了,自然就更安全了。”鸿安集团董事长杨广富说。
  福安集团则将目光聚焦于“富硒”牛肉的养殖加工。阳信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马文健表示,“富硒”肉牛的养殖,好处不只是牛肉吃起来更营养,也能让牛本身长得更快,更好地育肥。
  阳信县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育肥,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已形成优势产业突出、区域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的快速升级和效益的不断增长。目前,阳信县拥有中国名牌1个、有机产品认证6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个、无公害畜产品认证16个等等,品牌的聚集带动效应开始凸显。
  肉牛养殖业的发达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据统计,阳信县每年产生牛粪400多万吨。这种负担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如今,阳信在粪污处理方式上致力于“两手抓”,生产有机肥之外创新性的用牛粪做成生物质燃料进行发电,燃烧发电可以消耗94%的牛粪,剩余的6%可用作钾肥继续还田。
  从数字化质量监管到牛粪发电,阳信县肉牛产业的诸多环节走在了我省前列。对此,省畜牧兽医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朱发成表示,阳信县的先进经验对全省肉牛产业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这种产业集群,将促进结构调整和养殖水平的提高。未来,我省将重点发挥行业的作用,在牛肉品质和标准上进行创新,挖掘发展潜力,走出一条自己的牛肉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