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子”靓到“心里”美

接庄街道:连片治理唤回美丽乡村

2017-11-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孟一 白振森
  
    一家村治七人帮
  “一二三四”工作法
  让“蝶变梦”照进现实
  灰墙、土路、废坑、雾霾天……是人们对北方农村的“传统”印象。
  青山、净土、碧水、美田园……是接庄街道已经连成片的美丽乡村新景。
  行走在今天的接庄乡村,人人彬彬有礼、处处干干净净已成为常态,一下刷新了人们对北方农村总是灰头土脸的刻板认识,也使“干净”、“整洁”、“有文化”,成了描绘接庄农村的新关键词。
  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接庄街道也面对着村庄基数大、底子薄的现实问题,虽然很多村庄坐拥区位、环境、文化等优势,但薄弱的家底一直制约着村庄面貌的转变。这也成了街道潜心调研村庄现状、认真制定项目申报计划,并在成功获批后花大气力强抓落实的原因所在。
  一纸村庄“蝶变梦”盖上“通过”的大红章后,如何用好专项资金、让每一分钱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变化就成了关键。这首先需要一个强有力、能战斗的班子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作支撑。
  为抓好项目推进,接庄街道成立了由办事处主任为总指挥、党工委副书记为副总指挥,七名科级以上干部分村包保,七名建设办工作人员和七名社区管理人员具体包保的三级管理机构。在村村都有七名街道干部、只要有施工现场就不离人的基础上,又推出“一二三四”主体工作办法,收到良好效果。
  “‘一’是遵循‘阳光透明、公正公开’这项核心原则;‘二’是从整体效果和群众眼光两种视角进行统筹全局、合理规划;‘三’是三级组织架构;‘四’则是重点把控质量、工期、造价、效果四类节点。”接庄街道办事处主任高东旭说,务求实效的方法加上踏实肯干的团队,使街道全面掌控住了工程的进展和质量。
  俗话说,熟能生巧,四个月不知疲倦地扎根一线,硬是把很多乡镇干部磨成了工程“专家”。
  10月份,东贯村按计划对主街的500多个水泥井盖进行更换。施工现场,街道工作人员于超突然蹲下对着一块刚铺好的井盖前发起了呆。“干透的水泥井盖颜色发白、表面光滑,可这些看上去不仅颜色发灰,表面也略微粗糙。”细心的于超找来施工方仔细检查这批井盖,发现水泥确实没有干透,如果强行使用,井盖寿命会大打折扣,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开裂、破损。于是,工程方按要求把已安装的井盖全部拆下,全部返厂更换。
  如果说,一颗不畏困难、精益求精的“公心”确保了工程的整体质量,那么,从开工第一天就坚持履行的公开原则,则确保了专项资金不含一滴水分地专款专用。整个项目从立项起就坚持在阳光下运行: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确立,再到施工单位的选定等等,都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正是这种让公平、公正贯穿整项工程的原则,为项目提供了高标准的设计方案,并在有限资金的条件下增加了更多的治理内容,还为工程选拔了技术精湛、施工经验丰富的队伍。
  
  百姓的需求点就是整治的切入点
  村庄环境就是群众
  最大的“满意感”
  11月19日,正午的骄阳成了冬日中最受期待的那抹亮色。在丁庄村由废旧坑塘改造的水上公园里,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晒暖,驱走满身的凉意。
  “这坑和我一般大,从我记事就有了,但一直都脏兮兮的。尤其到了夏天,随手丢进去的垃圾和从来没人清理的杂草混在一起,气味大不说还生虫子,搁谁都得绕着走。”提起村里已经有了几十年历史的坑塘,今年已经65岁的村民宫存美终于没了愁容。连片改造完成后,废坑摇身变为水上亭台楼阁、水中荷开船行的立体公园,用宫存美的话说,“甭管谁家有外村亲戚来串门,都会带着到公园转上两圈,不为别的,就是显摆显摆俺村有多俊!”
  “村村优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是接庄街道村庄连片整治的头等要求,也促成了以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法”换来百姓生活水平的叠加式提高,以治污的“减法”换来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攀升。
  今年7月起,接庄街道将矛头对准农村脏乱角落,开展起环境提升、广场建设、硬化排水、绿化亮化、文化展现等五大工程,围绕改水、改路、改厕等进行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累计硬化路面11726平方米,铺设路沿石6970.5米,种植核桃、樱花、国槐、柿子、红叶碧桃、月季等乔灌木13428株;绿篱草坪21901平方米……村庄面貌大为改观。
  百姓的需求点,就是整治的切入点。曾几何时,南贯集村村民臧凤总是谈雨色变,因为村里排水系统年久失修,自家又住在村口的下坡处,一下雨就很容易积水、甚至越过门槛涌入院子,全家都叫苦不迭。发现问题后,包保工作人员在工程规划时就将其列入整改范畴并列为重点整治目标,如今,全部1200米长的排水管道修缮一新,沿街受益群众达到1000余人。
  “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利民工程,就要让老百姓切实得到实惠,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要学会用老百姓的视角看待问题。我们现在在进行的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要学会用艺术家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工程。”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银轩多次向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强调,村庄连片整治,要从老百姓的视角去考虑问题。也因此,整个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因个人原因导致工程延误的事件;从艺术家的视角区看待问题,也提升了整项工程的感官效果。
  
  整合资源 一村一品
  用文化唱响
  乡村产业的“变奏曲”
  一个村七名烈士,且每名烈士的后人都被邀请回忆祖辈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并最终收集整理为村志中的一部分,内化为全村的红色文化内核。这样细致的乡村文化发掘,从村庄改造之初就同步开展起来。
  进行乡村改造是为群众谋福祉、为子孙计长远的民心工程,不仅需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更应软硬结合、内外兼修,实现外在美与内涵美的统一。
  此次接庄街道治理的7个村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基础。村庄建设如果搞“一刀切”,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因此,接庄街道立足既有条件,统筹考虑具体村庄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将之划分为环境整治型、清洁家园型、美丽乡村型、旅游目的地型等类型,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守护浸润乡愁的村韵,才能避免“千村一面”。不论是一池清泉、一门手艺,还是一幢老屋、一段传说,都可以是一个村庄的独特符号。接庄街道注重保护这些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通过建设与保护,打造出像红色丁庄、曲艺南贯、礼仪郑庄等一批特色乡村,乡村韵味日渐浓厚。
  从村美到民富,依托文化带动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对此,接庄街道持续做起资源整合文章,在充分利用周边泗河生态走廊建设的有利基础上,持续将乡村文化引向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领域。
  在南贯集村旁,一个有着32年历史的老窑厂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在300平方米的田园中间,窑洞正改造为民宿和展览馆,烟囱正变身彩绘地标,废旧坑塘正着手发展渔业养殖……这个名为灌婴生态园的新型田园综合体,正是7村连片整治的鲜活产物。“游客在南贯集村了解到灌婴的生平和故事后,可以顺着美丽的田间小路休闲观光,我们将会提供蔬采摘种植、儿童游乐、动物观光等既现代又原生态的乡村游项目,打造区域产业龙头。”南贯集四村党支部书记臧卫华说,园区还专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扶贫岗,将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按照‘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的思路,我们将下大力气推动现代农业园区、规模种植养殖、家庭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发展。”杨银轩说,未来,经过改造的村庄将实现乡村游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创造活力,并逐步由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实现乡村连片整治从“面子”靓到“心里”美的实质性转变。
  过去的坑洼径,现在的柏油路;曾经的垃圾坑,如今的后花园。提起村子4个月时间不到甩出的“大变脸”,丁庄村村民丁兆臣乐得直拍大腿,“咋也想不到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能变成这样,跟做梦似的!”
  今年年初,接庄街道成为山东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的试点。经过严格筛选,确定对西贯村、东贯村、丁庄村等7个村进行“连片治理”,并通过4个多月持续不断的努力,把这项为改善生态环境开展的关键工程,办成了实实在在的恵民工程,不仅让接庄乡村的“面子”靓了起来,更让百姓“心里”美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