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都市扫描

布局更合理设施更完善服务更精细

“厕所革命”打造惠民利民工程

2017-11-22 作者: 李媛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媛 宋弢

  公厕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关乎城市形象、关乎群众切身感受,是展示城市文明的“面子”,更是事关群众生活的“里子”。为让广大市民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青岛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实现城市公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设施设备更加完善,服务管理更加精细,如厕体验更加舒适、人性。
想方设法从量上满足需求
  如厕,看似是个人的小问题,却能反映城市市容和配套的大问题。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区共有各类公共厕所643座,按照3-5座/平方公里的行业建设标准,目前,仅市区公厕缺口就有500余座,更不用说农村地区。
  而且,这些公厕分布不均,有些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服务功能不完善,整体档次偏低。每到旅游旺季,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无法满足市民及游客的需求,因此一直是居民和游客投诉的热点之一。
 “为切实解决‘如厕难’问题,‘美丽青岛三年行动’制订了市区三年新增593座公厕的奋斗目标。”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负责人孙庆雷告诉记者,在合理规划布点新建公厕的同时,还在积极探索社会公厕对外开放工作,鼓励沿街单位内设厕所对外开放是节约公共资源、解决“如厕难”的有效方法。
  在市北区馆陶路38号,一个醒目的“爱心公厕”亮化灯箱挂在临街墙上,过往的行人很容易便能看到。院内的爱心公厕墙体橘红色,内部是复古而有质感的木质墙面,还有明亮的化妆台、文艺范儿的装饰画、专门放置手机的置物架等。像这样的“爱心公厕”,青岛交运集团一共对外开放了100座。
  目前已有交运集团、中石化青岛分公司、利群、麦凯乐、佳世客等企业率先示范,全市共有145座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极大地弥补了岛城公厕数量不足的问题。
软硬升级精细化服务
  据悉,明年年底前,青岛市将完成对现有92座二类(含)以下及设施不完善的公厕的升级改造。改造升级后的公厕将彻底改变设施设备简陋,通风、给排水不畅等问题,并有效缓解女性厕位紧缺,让广大市民群众体体面面、舒舒服服上厕所。
  在公厕“硬件”升级同时,青岛城管部门并没有忘记“软件”的提升。“美丽青岛行动”开展以来,市城管局制订并下发了《青岛市公共厕所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公厕精细化管理服务标准”)。各区结合下发的公厕精细化管理服务标准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设身处地为如厕市民和游客着想,打造别具特色的公厕精细化服务品牌,如市南区提出的“净善境美”和李沧区提出的“如厕如家”品牌等,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确保公厕精细化服务管理落细、落地,新标准要求各区配齐配强公厕保洁员和管理员,对公厕精细化管理服务标准加强业务培训考核;加强日常跟踪式作业,保证厕所随用随清,按照“四查”、“三清”、“二洗”、“一消杀”的要求严格规范保洁作业流程。
  青岛市、区两级还完善了监督考核机制,对公厕精细化服务管理实施监管考核,督促各区全面加强公厕精细化服务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公厕,为广大市民群众营造“如厕如家”的舒心体验。
建管并行
  “以前家里都是蹲坑,夏天苍蝇满天飞臭死了,冬天四面撒气冻死了。现在安上了坐便器,又干净又卫生,比以前好太多了。”在胶州市胶东街道三官庙村,村民周长路讲起了家里厕所的“大变化”。走在村子里,街道上没有垃圾,也没有臭水沟,而这都得益于改厕撬动了农村污水治理。
  在莱西市,利用一年时间完成了12万座厕所改造,成为“全省首批、青岛唯一”的农村改厕全覆盖市。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80余万座的农村改厕任务(其中2016年30万座,2017年50余万座),惠及8个区市的87个乡镇,3742个村,惠民数达200余万人。
  近年来,青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里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已经连续两年将其列入市办实事。在去年农村改厕基础上,今年青岛市采取建管并行的模式,一方面推进未改户厕的无害化改造,另一方面对已完成改厕的户厕积极探索后续管护工作。
  随着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工作的推进,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工作问题日益突出,改厕后续的粪液抽取、化粪池维护、粪液粪渣综合利用成为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为此,青岛市鼓励个人或企业参与到农村改厕后续管护中来,鼓励无害化粪渣、粪液作为环保绿色有机肥料供应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改厕后续管护一键式服务。专业化服务队伍规范标准化服务等多种后续管护模式的探索,可为青岛市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增加当地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