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北漂90后小医生远程指导妈妈就医——

不就是看个病吗(25)

2017-11-16 作者: 赵雅楠 来源: 大众日报
  □赵雅楠

  儿时的梦想加上多病的老妈,让我很坚定地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纵使曲折也走得饶有兴致。
  我喜欢学医,因为它让我不再惊慌;我喜欢学医,因为它让我减少了误解。儿时老妈对我的烦躁,其实是哮喘发作时重要的体征;儿时觉得“天啊,她居然吸氧”,也只是影视剧看多了而已,吸氧其实是呼吸疾病治疗的常规手段,并不一定代表大难临头。
  然而,学医带给我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
  小时候家里人总在抱怨:在大医院看病多么多么麻烦,挂号多么多么困难,医院空气多么不好,做了很多的检查,多花了很多的钱,还要赶着大夫上班的点儿反复去医院,一个病能看上一个星期,实在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的结论就是除非拖成大病,否则就在社区医院看或者自己买药吃。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他们眼中的“不好”大多跟病本身无关,而是跟他们自己的就医感受有关,他们衡量的标准不是看病的效果而是看病的“麻烦程度”,他们会因麻烦而中途放弃,观念上的“没必要”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治愈良机。
  老妈的经历就是一个教训,从哮喘硬是拖成了重度的慢阻肺,哮喘可逆,慢阻肺气管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我也能理解家人口中的抱怨,也对此给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其实聪明的病人可以这样做:
  病要扛——有些病可以扛,有些病不能扛,学会区分疾病很重要;抢号难——弄清楚挂号的途径和放号时间,可以更快捷;挂不准号——是因为不会对症入科,缺乏必备的常识,没有目标;看病难——看病也是有窍门的,准备工作没做好,看病就会打折扣;医生三言两语打发——说话简洁是医生的共性,我们要能听懂、会提问;化验单很复杂——复杂的化验单里有结论,基础的化验单里有很多一说就懂的小常识,稍作理解就能明白;恐惧——恐惧来源于未知,对求医问药多了解一点,恐惧就会减少一点……
  中学时代想要证明的一切,在学医之后结了果。
  我对就医的坚持,将老妈的疾病治疗带向了正确方向,困扰她二十年的呼吸困难,也随着近乎一年的积极就诊而销声匿迹了。
  因为老妈的缘故,我的身份常常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切换:医院教会我的,是职责和使命;急诊医生和导师教会我的,是医生的专业度和情怀。在医院里,我常常站在医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出了医院,老妈又将我带回了现实。跟随老妈奔波看病,在求医的过程中,我也以一个患者的身份在处理着各种现实问题:起早贪黑抢不到号,犹豫要挂谁的号,就诊资料没带全,被误诊,听信祖传秘方,住院该不该送红包……
  困难只会比家人说的更多,但最终效果却远超家人的想象。
  对此,我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麻烦”是可以通过优化就医步骤来避免的,好的疗效也是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和思考来促成的,我们都不要被观念上的困难定格,一味地嫌麻烦有可能到最后更麻烦,在求医问药这件事儿上,方向对了,路就顺了。
  正忙着换白大褂写病程收住院病人,手机在放进柜子的一刹那,振动响铃……
  我一看,哎哟,是5年都没见的高中同学,不知她有什么事情,于是爽快地接了起来:“喂,最近怎么样啊,有什么事吗?”
  老同学还是从前的脾气:“你看我这牙怎么回事?这都疼死我了,我脸也斜了。”
  我:“我学的是临床,你这牙,那都是学口腔的才懂。”
  老同学:“那你倒是帮我问问啊,你有学这方面的同学吧?”
  我:“我还真没有口腔科的同学,都是同学的同学,关系比较远。我刚来这家医院,口腔科的同事还不是很熟呢。不过,你要是不嫌弃,可以拍些照片发给我,我帮你转发给同学的同学,问问情况。”
  老同学:“好的,好的,那就这样,多谢了,我微信给你发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