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居户通电20周年——

微山湖深处,渔家灯火通明

2017-11-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誉耀 赵萍 高文涛

  2017年11月25日,是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船居户通电20周年纪念日。
  20年前,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划拨30万元专项资金,由济宁电业局组织并制订实施方案,微山县供电局抽调180余名干部职工组成施工队,于11月初的微山湖枯水期顶风冒雪架线施工,克服自然条件恶劣、施工建设条件难度大等种种困难,肩扛担挑、风餐露宿,短短15天,就完成了高楼乡渭河村20.11公里长10千伏追踪线路的架设工程,为船居户送去了光明。因为通电,渔民燃起脱贫致富新希望,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风雪中,电力铁军迎难而上
  20年前,在微山湖的大湖深处,如夜空中点点繁星一般地漂着一些船居户渔民,他们居住分散,靠打鱼捕虾为生,为了生计一年到头在大湖里游荡。电,对这些在湖上从事劳作、生活的渔民来说,十分珍贵,生活稍好的人家备有柴油发电机或蓄电池,但也轻易舍不得用,煤油灯、蜡烛是他们日常生活照明的主要器具,盼电,成为渔民心中最大的梦想。
  1997年9月,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怀着对渔民群众深厚的感情,济宁电业局作出实施渭河船居户跟踪供电工程的重大决策。
  湖水浅,驾不得船,沼泽深,立不住杆,用户分散,交通不便,深秋芦苇密且干,寒流带来一场冰雪冻雨,气温骤降至12摄氏度以下……11月初,一场输送光明的攻坚战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打响,从微山供电局机关到基层供电站所,抽调的180余名施工人员,分为三个施工队进入大湖深处。
  工程全面启动后,在20多公里的战线上,处处可见电力工人忙碌的身影。由于供电线路大都穿越芦苇滩沼泽地,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接踵而来。首先是物料运输难。电线杆先要运到距离湖岸较近的江苏省沛县,然后再拉到10公里之外的运河东岸。从运河岸边的房村码头,到施工点的最近距离也有5公里的路程。大湖封冻,卸放在码头的电线杆无法船运。看着码头上堆放一起的水泥线杆,大家全都傻了眼。
  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组织由人力运送:10至20人一组,用绳子拴住线杆一头,拉纤一样地从陆地拉到湖滩。一旦化冻,他们便将两只小船绑在一起,将电线杆放在小船上,在淤泥里一米一米地向施工工地拖行。
  “10米长、约1500斤重的80多根电线杆,就是这样被同志们一根又一根地运到了指定地点,太辛苦了。” 时任线路设计定位并担任第一施工队队长的宗士民介绍,虽是天寒地冻,但干涸的湖滩底部泥质松软,工程机械不能进入,不仅运送线杆全部需要手抬肩扛,挖掘线杆坑基也必须钎凿镐刨。挖出半米深,积水很快漾了出来。大家摘下安全帽一下一下向外舀。高强度的劳动与震动,加上风雪吹打,很多同志的手背红肿起来,裂出一道道血痕。”
有了电,渔家生活富而美
  战风雪,斗严寒,无私无畏;赶工期,保供电,义无反顾。经过15个日日夜夜的顽强拼搏,跨越湖区的供电线路如一道彩虹展现在人们面前。
  1997年11月25日上午10点18分,随着“咔嚓”一声,船居户家中电灯如启明星一般亮了起来,船居户为表感激之情,在床单上写下“人民电业,情系渔家”送给施工人员。
  “那天晚上,是个不眠之夜,大家围着自家船上的电灯静静地看着,一直到天亮,说啥也舍不得离开电灯一步。从头天一早到第二天放亮,鞭炮噼里啪啦地就没有停过,真比过年还要热闹哩,你无法想象,对于我们这些整天漂着的船居户来说通电是我们不敢想的,可是供电局的同志们却让我们用上了电。”回忆往事,渭河村党支部书记孙茂东喜不自禁。
  “有了电,船居户的生产生活一年一个样。我们相继架设路灯40盏,安装护栏300余米,悬挂霓虹灯带3000米,铺设村居住河两岸及鱼池埂石板路2000米,建设湖内游乐场12处、垂钓点18处、渔家生态旅游点4处,改造高标准住家船50条……”谈起通电后的可喜变化,村党支部副书记化明有如数家珍。随着电能的不断增容和电力设施的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村民收入由少到多,由贫穷走向富裕。
  “原来结婚时,买的家用电器都是摆设,通了电,都能用起来,一些需要冷藏的药品,诊所里也全备上了。”渭河村村民化静告诉记者,家里空调、电视、电脑、冰箱、电磁炉一应俱全,生活和陆地一样方便。
  村里还将景区周边的小景点以及渔家乐、养殖基地“聚合”起来,成立“旅游合作社”抱团发展,你开饭店,我办宾馆,他建垂钓区,小日子红红火火起来。
  在养殖区,小型网箱、大型围网密匝匝地连成一片;鱼塘、虾池有序排列,阳光下如一面面镜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潾潾的水波里,充氧机正在运行,泛起晶莹的水花。“原来就是自然养殖,天气闷热时,眼看着鱼虾缺氧死掉,无能为力,有了电,开上增氧机,养殖产量是过去的3倍还多。”化明有说,村里的大闸蟹和北美白对虾,已经名声在外。
  无形的电,如春风、似春雨,滋润着秀美的水上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