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时代呼唤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艺术批评体系

2017-11-03 作者: 孔维克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秦始皇统一中国 王巍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 宋惠民等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大庆人 谷钢
  □孔维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术事业,离不开美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引领和支撑。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结合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观察和思考,以回顾历史、现象解析、对比论证等方式,对当代美术评论现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今日起,“大众书画”将分三次刊登全文,敬请期待。    ——编者
一、当前中国美术批评的困惑
  近30年来,在美术创作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忧虑,艺术批评弱化即是其中之一。可以说真正的艺术批评基本失声,吹捧文章、泛泛论述成为常态,缺少在同一框架内讨论问题的现象,缺少以中国的立场和文化的角度看待和分析艺术现象的态度,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值得思索。
受西方艺术批评的片面影响
中国当代画坛判断标准缺失

  中国的艺术批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掀起了一股大潮,西方各种艺术观念的涌进,促使中国现当代艺术迅速崛起,活跃了艺术生态,也推出了一批年轻人。这是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社会状态在文化及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从客观上讲,西方各种流派及艺术观念的冲击,确实激活了中国当代画坛;同时“85新潮”也催生了一批有思想、有观点、敢说话的美术批评家。今天回首看这批艺评家,多是以西方的艺术观念来推动中国的当代艺术并批评中国的传统艺术。不少人在文风上追求生僻词汇的堆砌,甚至硬造词汇以求新意,以生涩难懂让人误读为高深之境,这种文风走向直到现在还余韵不断,致使不少画家对理论家在心理上很逆反,本应相辅相成的艺术创作和美术理论,成了相互诟病的掣肘者。
功利意识主导的美术批评
成为美术作品的附庸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影响了艺术家的价值观。毋庸置疑,30多年来,中国美术在创作上确实推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直面生活,在艺术上也立得住的好作品,但是与在改革开放后迅猛崛起的庞大“画家”队伍的数量比看,大多数画家却是跟着市场走的,他们恶炒自己甚至欺骗市场及藏家,致使怪相丛生:“大王”遍地走,“大师”满天飞;拍卖市场上价格令人咋舌的作品,往往从学术品格到艺术品质都不敢恭维;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如大展上的优秀作品却卖不上价或无人问津。购画者常常不是靠眼睛看画而是用耳朵听画,一听是主席、院长就趋之若鹜。而批评家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很难坐稳冷板凳,极易趋炎附势,应作者所邀写评论文章,一字多少元明码标价,这钱挣得似乎理所当然。致使不仅在这商业大潮中敢于指出时弊、引领艺术方向的文章鲜见,甚至有些原本有思想的批评家,也开始只恨键盘不如毛笔挣钱快,索性提笔画画混迹市场。当然,仍有一些真正优秀的、敬业的理论家为了写好文章而画画,以体悟个中三昧。
缺乏明确立场和思想主导
呼唤深层介入和正确引领

  鉴于以上原因,美术批评对当代中国绘画的各种创作状态、创作现象缺少深层介入和正确引领,缺少理性分析和真诚批评,而批评群体在自身队伍的构建上、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以及自身定位上,亦缺乏站在中国立场上的思想主导。所以美术批评应更积极地介入官方及非官方的学术机构及其所主办的导向性活动;目前较有话语权的载体,如权威的学术杂志和报纸应该拿出重要篇幅展开中国价值观重塑的讨论和聚焦,使大家在导向上形成基本共识;电视、网络等最接地气、受众最广泛的大众媒体,也应该以正能量辐射多层面,多方遏止错误的价值观及江湖的恶炒。
二、站在文化的交汇处看艺术现象
  艺术是哲学、文化、社会
状态的综合反映

  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现象,东西方的文化从内在本质到外在表现,从古至今差异都很大。从哲学上看东方尚情感,西方重理性;从医学上看,东方出现了辩证施治,西方出现了病理分析;从艺术上看,东方尚写意,西方重繁复;从文化的发展看,东方是线性结构传承接续上代,西方是框架结构不断突破否定前人。应该说这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应该没有高低、先进和落后之分。在这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内,各自有无数的天才艺术家演绎出千变万化的艺术形态,并创造出了不同的伟大作品。
  说到东西方艺术的不同,还可展开来比较。如东方的管弦乐相对单纯,到越南竟然出现了独弦琴,弹奏起来凄婉动听。而西方则有交响乐、混响、合声等雄壮浑厚的音乐形式。就绘画来说,东方是在单纯的墨色里经营画面,以线来建构形象,在平面上做文章。而西方则发展出油画这个色彩绚烂多姿、明暗复杂变化,像交响乐般的画种。但艺术的简约和手段的复杂并无高下之别,反而有时越是单纯的形式越难驾驭、越能彰显其高度,这也是西方艺术到了后现代,反而要从东方艺术中汲取营养的原因。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
与之相适配的艺术形式

  无论东西方,每个时代随着历史的演进都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形式,产生代表这个时期的形象符号。西方艺术,如歌剧、话剧、交响乐、雕塑、壁画和油画的相继出现及其所形成的高峰,中国艺术,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中国画从绢本工笔到水墨写意、从宫廷绘画到文人画样式的成熟,都与各自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相契合。
  但形式最终传达的是所承载的内容,留下的是这段历史的文明痕迹。由此我们认识到,每个时代的艺术样式既是不能重复的,也是不可代替的。即使后人套用了前人的形式,如果没有创造,那也是用古人的及别人的眼睛看今天的生活,用古人及别人的语言讲今天的故事,怎么样都会感觉做作和虚假,像隔了一层皮。放眼历史长河,这样的作品也不会代表时代,更不会传之久远、彪炳史册。
中国艺术应该是
中国社会状态的形象性表现

  中国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都受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至深。“文以载道”、“笔墨当随时代”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遂使中国画成为了修炼人生、直面生活的艺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毛主席文艺思想的指导下,由延安时期解放区文化工作者对毛主席《讲话》的局部实践,到这种文艺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受到前苏联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整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方法。这对从1949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影响甚大,我们今天回看那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绘画,不乏有才华的画家领会到了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贴近时代脉动、深入火热生活,创作出了不少极具时代感的传世佳作,因为他们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与中国的社会形态、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高度统一。包括“文革”时期,也有一些在今天看来仍然感人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状态也是如此,是这些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即开放、开拓、发展与多元、多变甚至乱象并生的综合展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