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7-11-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大街街道
做好企业人才服务“店小二”
  近年来,周村区大街街道创新人才企业服务机制,借助“网格化”平台,结合开展“三送一帮”大走访活动,挖掘人才信息,提供贴身服务;机关干部人人横向吃透科技、工商、税务等政策,制作人才企业走访记录表,即时动态了解帮助企业发展,打造出街道发展的人才引擎。
  实践中,街道党委、办事处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才工作服务站,让招商人员成为服务人员,着力打造有利于街道企业人才工作发展的良好“软环境”。目前,街道人才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10人,涉及相关科室9个。13名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挂包6个村(居)、20余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分组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对企业的人才情况开展地毯式调查摸底,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建立街道企业实时、动态的人才数据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库。出台、落实扶持创业和鼓励创新的人才新政,帮助和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鼓励企业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增强企业科研能力和发展后劲,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开展经营管理人才的自主培养,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魏德志)
青年路街道
“人才+”工程积蓄发展新动能
  今年来,周村区青年路街道实施“人才+”工程,进一步转变人才“引育留”观念,搭建人才发展新载体,实现引进一批人才,凝聚一个团队,新兴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是人才+项目,转变人才引育观念。建立高端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双通道”,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好“体制内”“体制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本土人才素质提升和柔性引才工作,并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团队建设。二是人才+产业,打破人才壁垒。实施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扶持计划,出台产业政策,完善制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健全产学研合作交流,促进产业成果转化。三是人才+载体,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业环境,实施“人才安居乐业”和“人才支撑”计划,建立专业、高效、贴心、实用的人才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创新企业和团队10余家,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协同创新“联合体”。         (王伟)
潍坊市地方税务局坊子分局
“四个结合”全力打造“四型党组织”
  近年来,潍坊市地税局坊子分局从工作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地税工作的结合点,以建设“四型党组织”为主线,不断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推动地税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注重党建工作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坚持思想建党,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纪律行动”为契机,以党支部为单位,通过讲党课、办讲座、观看廉政教育片等形式,对党员干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风纪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组织开展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培训活动,重温入党誓词、聆听革命后代讲述,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合格”,推动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注重党建工作与业务创新相结合,打造创新型党组织。秉承“人本管理”理念,以落实“两个责任”为主线,探索研发“坊子地税纪律监管平台”。将机关党委和9个党支部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以框架图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围绕基层党建日常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共确立14项年度目标,形成“党建任务清单”,定期调度督导,确保基层党建工作计划有序、运转有度、配合有力。此外,将上级重要精神、公共知识、岗位知识、党的知识等镶嵌于平台中,形成“知识学习库”,平台每天自动推送答题程序,实现党建学习全员化。
  注重党建工作与纳税服务相结合,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以“放管服”改革为着眼点,组织开展“聚力税收民生关切,全面集成优化服务”主题活动,找准纳税人涉税事项的“堵点”“痛点”“难点”,共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121条,精准开展调研论证,全面集成优化服务措施,最大限度便民利民,着力提升纳税人“满意度”。以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办税引导、“二维码”一次性告知、电子税务局等各项便民服务机制。重点围绕缩短办税时间、简并涉税资料等内容逐项研究,积极拓宽便利办税渠道,推进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实体办税服务厅兜底的办税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互补互促。
  注重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活力型党组织。从培育团队精神和核心理念入手,广泛开展“和合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将“身心和谐、家庭和乐、包容合作、和合共赢”作为“和合文化”基本思想内涵。依托“鸢都义工”爱心组织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心衣橱”团队,定期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贫困山区捐款捐物,累计捐赠图书、文具、衣物等共计2万余件,在全局上下形成“人人爱奉献”的良好氛围,积极弘扬“正能量”,人人争做“善行搬运工”。

淄川
多方借力助推精准脱贫
  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多方借力,通过互联网+扶贫、民生驿站+扶贫、政府“兜底”+扶贫等多条路径,发展光伏发电、富硒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等富民产业,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助推精准脱贫。
  积极探索“互联网+”的电商模式,以蓼坞村山东沃行农业科技公司为依托,注册“鲁乡裕”品牌,成立电商销售平台,大力发展小米种植,免费为100户贫困户发放优质谷种,并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使贫困户无后顾之忧。从去年10月1日到现在,已经成交订单900余起,收益50余万元。
  通过合伙人模式,带动起更多人实现就业,随着人员增多及技术熟练度的提高,收入会逐步增加,从而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通过这种模式,已发展4名合伙人,带动起周边40多名贫困户实现就业。这种在众多村镇招募创业合伙人模式,将实现更大范围的贫困户就业。
  以政府兜底为基础,将符合低保标准的贫困户纳入民政低保;在43个村居设立保洁员岗位,保障有适度劳动能力又不能离家的贫困群众每月有700元的收入;通过“雨露计划”,对贫困学生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补助,使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实施大病救助,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施重特大疾病救助,让贫困户确确实实看得起病。     (闫盛霆 刘柯君 王玮)

西里镇
变“送文化”为“选文化”
  沂源县西里镇桃园广场热闹非凡,从周围各个村里涌来的老百姓围坐一堂,观看送戏下乡的演出活动。精彩纷呈的演出,给群众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享受,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次送戏下乡的演出剧目并是根据群众意见,主动“下单”,由文化服务中心安排“送货上门”的。
  今年以来,西里镇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超市式”、“菜单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法。由过去的“送戏下乡”转为“群众点戏”,变“送文化”为“选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让群众真正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
  为推进群众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里镇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内容,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六个一”标准,为所有村建设规范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自下而上、以需定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一改过去“填鸭式”为“订单式”,使公共文化服务接了地气、聚了人气,越来越多的群众可以在家门感受文化生活的便捷和美好。  (左效强 孙静)

丝绸路街道
勤练“人才”内功促发展
  近年来,周村区丝绸路街道党工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科学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形成人才引领发展、发展集聚人才的生动局面,为街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是实施人才强街战略,深化引才工程。深入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认真分析街道人才现状,多方位拓宽引才渠道。强化人才储备功能,组建人才信息库,已有150余人入库。二是采取“项目引才”“出门引才”等招才引智措施。今年以来,已引导帮助13名专业人才落户大染坊丝绸发展有限公司等创新型企业和盛世国际广场等重大项目单位,帮助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三是注重提升本土人才素质,实现人尽其才。坚持自主培养本土人才和走出去引进人才并重的原则,改进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引导企业搞好自主培训;发挥“乡村之星”“和谐使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带动辖区129户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闫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