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强化担当砥砺奋进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7-10-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亚楠 高新昊 张斌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13年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强院建设提升工程,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个领先、六个更加、五个翻番”,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的省级农业科技强院。
  4年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主动作为,强化担当,砥砺奋进,创新争先,全院事业发展不断涌现新的亮点,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区域农业转调升级、提质增效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国家或省级审(鉴)定新品种172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6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9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奖励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实现院士零的突破,2015年荣膺全国文明单位。
提高站位
主动服务大局

  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如何发力?省农科院积极作为,主动寻找切入点服务大局。与烟台市共建山东省农科院胶东半岛创新中心,会同省科技厅、东营市政府、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创新机制共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在济阳新建试验基地……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总能看到省农科院积极创新、主动作为的脚印。
  “以全省农民为本,为尽早实现共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周林表示。该院上下就“为谁而干”高度统一认识,提高站位服务大局,推动农业科技强院建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2015年12月31日,省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同意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旨在探索解决制约山东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共性问题。省农科院以此为契机,开门办科研,与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对接,推动科研创新“接地气”、科技攻关“大协作”、科技成果“集成化”,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组织实施“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以服务我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培育壮大全省主导农业产业为目标,着力建设博士科研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6类公益性科技服务平台,形成对全省农业生产全覆盖、零距离、立体化科技服务网络,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问题导向
科研扎根大地

  今年,省农科院科研立项经费、层次再度实现新突破,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增岗位数量均居全国省级农科院首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现零的突破、2人成功入选,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殊荣,15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审(鉴)定,24项技术列入国家农业部与我省主推技术。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表示:“这一连串的数字,正是省农科院坚持问题导向,扎根大地搞科研,把创新成果写在大地上、写在农业问题破解进程上的真切写照。”
  聚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突破。“济麦”家族新品种不断涌现,其中“济麦229”成为近十年来我省增产幅度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多项品质指标优于目前主推品种。创建“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较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亩减少化肥农药投入10%以上、亩增效益500多元,为机械化条件下解决我国粮油协调发展问题蹚出新路。建立国内唯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种公驴站,完成国际首例驴全基因组测序,利用DNA分子鉴定手段从源头把控质量,助推山东阿胶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牵头成立了“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天敌昆虫(赤眼蜂)和授粉昆虫(熊蜂)规模化繁育与示范应用技术已经成熟,平均每亩可减少农药使用1公斤左右,从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建立山东农业科技智库,为省委、省政府农业重大决策提供支撑。组织编制《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梳理解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壁垒和制约因素,谋划短期、中期和远期科技发展路线,推动山东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力推转化
当好扶贫后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省农科院积极履行服务“三农”的公益职能,狠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扎实对接精准扶贫,成为我省扶贫攻坚重要的科技后盾。
  主动开展对市县农技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服务与培训。4年来,建立全省首个家庭农场科技联盟,51处博士科研工作站、8处企业研发中心、37处科技成果示范基地、3处农科讲堂、3处农业新主体双创科技联盟、100多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点,初步构建起以科技服务(扶贫)月、科技开放周和“12396科技热线”为抓手、6类公益性科技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服务格局。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12396科技热线”成为该院服务“三农”的闪亮名片。
  构建了“省—县—户”三层立体扶贫模式,把无棣、东平、费县作为科技扶贫重点县,联合17市18个分院,组建了330多人的科技服务(扶贫)专家团,通过送科技下乡、选派科技副职、对户帮扶等形式,有力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受到科技帮扶的新泰市山东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的全省典型。
  “第一书记”作为我省叫响全国的扶贫模式,目前两轮已帮助119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省农科院积极响应全省部署,充当全省“第一书记”的科技后盾,搭平台、送技术、促产业,搭建起专家与农民沟通对接的平台,支持农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促进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走向国际
“一带一路”显身手

  粮食安全、农业发展是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课题。省农科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为抓手,不断提升对外合作层次和水平。
  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去”,惠及更多人民和地区。在苏丹、印尼、缅甸等国家开展了科技合作和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援助苏丹建设的国家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为我国援非项目的典范,在商务部和农业部组织的我国首批“援非”14家示范中心评估中位列技术评价第一位,省农科院棉花品种——鲁棉研28号通过苏丹国审,开创了苏丹转基因抗虫棉合法种植的历史,目前已占到苏丹棉花种植面积的90%。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吸引国际科研资源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已与印度半干旱研究所、北卡罗纳州立大学等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合作研究中心8处,合作建设了山东中韩现代农业示范园,累计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2000余份、新技术50余项。
  去年9月,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高层论坛,今年6月,又举办了“中国山东—中亚五国农业科技合作高层论坛”,深化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推动国际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