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齐鲁文化英才

张丽军:深情而勤奋的人文学者

2017-10-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祁春风

  未识张丽军教授时,知道他是勤奋的学者、活跃的文学评论家,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年轻有为的副院长。在山东大学温儒敏老师的讨论课上初见他时,却让我有些惊讶,他讲话那么深情款款,有时几乎眼中噙泪,这与当下讲究冷静、客观的学者们迥然不同。后来我来山师工作,对张丽军教授有了更深的了解,才明白他的才情源于深情:学术道路的选择源于中学时代孕育的文学情结,笔耕不辍的学术探索源于情深意长的乡土凝望,有温度也有深度的文学评论源于同代人的情谊和感同身受。
  乡土是张丽军的根和人生来路,也是他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和灵感源泉。读硕士时,张丽军选择“生态文学”作为研究课题,他以一个人文学者的方式,从自然生态危机深入到生态文学所显现的精神生态危机之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乡土和人类精神的关怀。读博士时,张丽军进一步涉足乡土中国的基本文学问题,他的博士论文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入手,但没有局限于乡土文学的研究框架,而是全面剖析了各种文化政治力量对于农民的不同审美想象,审视和挖掘农民形象背后乡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和意义。怀着强烈的乡土情愫,他来到山师文学院工作之后,继续深化着相关研究,出版了《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文学想象》《“样板戏”在乡土中国的接受美学研究》《“当下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等多部著作,发表了许多重新阐释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现代文学大家以及解读贾平凹、赵德发、刘玉栋等当代重要作家的学术论文。
  张丽军的学术成长得到了很多恩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感恩是张丽军的口头禅。他念念不忘曾经裨益自己人生和事业的“导师”们,包括中学时触动他奋进的几位老师,当年对他耳提面命的硕士导师刘雨先生、博士导师逄增玉先生,工作后提携帮助他的朱德发、吴义勤、魏建、李掖平等山师诸位先生,还有其他许多前辈和同辈学人。张丽军以先生们的高贵精神浇灌自己的心灵,敬重他们的人品和学问,也遵循着他们有益的教导,推陈出新,取得了很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同时,在转益多师、求学问道的过程中,张丽军不断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开拓自己的学术领域。他在新世纪文学、“70后”文学、文学经典化等当代文学前沿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学术贡献。其中,对于“70后”文学,他十分用心,爱之切责之深,不仅用访谈、对话、评论等等多种形式,以近10年的时间孜孜不倦、深入研究,去推动“70后”文学的传播和相关研究的发展,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体味和领悟着这些同辈作家的心灵痛楚与时代体验,深入分析他们的精神困境和创作局限,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与世界化。
  感恩之后是反馈和传承。张丽军着意把这些精神力量和学术经验传递给他的学生们和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他精心培育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给他们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和最贴心的指导。张丽军教授指导的研究生,被评为山师硕士研究生“学术十佳”;所带的研究团队被学校评为“五导”十佳团队。张丽军从“导师”们那里汲取了激励人生和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力量,也以同样的热情和理念来教书育人,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