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坚守三尺讲台 铸就最美人生

2017-09-14 作者: 田可新 段云慧 马宁 来源: 大众日报
  核心提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长期以来,济南市始终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其作为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当地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任务,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持续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多年来,济南市教师忠于职守、勤奋学习,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先进典型,为当地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下文中的高惠燕,禚基娥,尹川,于斌,贾翠珍,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田可新 段云慧 马宁)
高惠燕:以爱育爱,助读心连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英语教师高惠燕在多年的求学、教学生涯中诠释了此中真意。
  作为济南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多年来,高惠燕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专业引领的同时,积极参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科教师技能培训志愿者支教活动,在此基础上又创建了“天涯海角心连心助读团队”,深入贫困村镇推广阅读公益活动,努力改善乡村学校的阅读环境。高老师本人也获得了“山东省优秀教育志愿者”“济南市三八红旗手”“泉城杰出公益人物”“泉城女性榜样”“济南市我身边的好人”等称号。
  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开始,高惠燕就立志成为最好的老师。她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不断提高,迅速成长为熟练型教师,1998年起担任备课组长。1999年,考取山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再次充电。2000年,通过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师出国留学考试选拔,赴英国留学半年,其间,她接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体验了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而成为她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高惠燕看来,一名老师,无论教授什么学科,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而且,育人重于教书,所以从国外学习归来后,在校领导的支持下,高惠燕在2002年开始尝试带领年轻教师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大胆改革。首先建立了英语新闻广播室、英语阅览室,将英语新闻广播、视听英语引入课堂;2005年,开设学校第一门英语校本课《美文欣赏》,引领学生阅读经典,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将学生的品质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在班里建立图书角,自费购买图书,和学生共读共享,成为他们的文章知己,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爱育人,被评为济南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在2008年—2016年山东省暑期全员培训期间,担任并多次获评济南市优秀指导教师。她不仅提出了“以提升能力为立意,以阅读为主线,以培养潜质学生为目的”的高三备考思路,还在2011年获得国家外研中心与教师发展协会授予的“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的称号。2010年至2013年,主持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课型范例,撰写了几十万字的研究成果。
  自2014年起,高惠燕参加了“山东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科教师技能培训”志愿者支教工作,利用工作之余,前往菏泽郓城、济南商河等地,与当地乡村英语教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她发现当地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阅读量少,回到济南就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了多次书籍捐赠活动,自己还自费购买了一些图书送给了支教班上的老师学员。2015年,商河县一位乡村小学校长对她说:“希望你不仅仅来给我们上课,还能在更多方面发挥作用。”就是这一句话,让她下决心帮助解决更多乡村儿童读书难的问题。2016年,她与其他三位志愿者教师商讨,克服种种困难,启动了“天涯海角心连心”助读团队活动,利用周末、放学时间,引导农村小学生好好读书、健康读书,进而把素质教育的理念灌输进去。并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因阅读而幸福”的观念,提倡家长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实现良性互动。
  在共同努力下,助读团队成员已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如今的近300人,包括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外国语学校、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齐鲁工业大学、济南体仁书院、济南市舜耕小学、济南市大明湖小学等院校的学生,济南大中小学的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爱心人士,还有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和家长等“编外志愿者”。截至2017年5月底,“天涯海角心连心”助读团队已经建立了28个书屋。一年半时间,累计为家长推送家庭教育、亲子阅读报告20余场,每隔一周去书屋与孩子们共读共享,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尹川:校园的“金牌名厨”
  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济南三职专学生刘涛在中职组烹饪技能比赛中发挥出色,一举夺得热菜项目全国金牌,实现了济南市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金牌“零的突破”,而刘涛却把这块“首金”的得来归功于他的“导师”——尹川。
  “没有川哥,我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现在不光是我,我的家人都非常感激他。”刘涛口中的“川哥”指的是济南三职专烹饪专业教师尹川,他与其他教学名师有所不同,“川哥”将自己对烹饪的独特理解巧妙融入到教学中,用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13年前,头戴高高的厨师帽的尹川走上了讲台,“掌勺”烹饪教学,业余时间还干起了班主任,当起了学生们的“川哥”。煎炒烹炸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精通,练就了炉火纯青的厨艺,再加上对美食文化的诠释,让他在各大技能大赛中摘得桂冠,比如曾获“创新杯”全国说课大赛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三等奖,济南市优质课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三次荣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济南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也是山东省第一批“齐鲁名师”,在山东省餐饮行业青年厨师技能竞赛中荣获一金一银,被市政府授予“济南杰出技术能手”称号,成了当之无愧的“名厨”。
  荣誉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成为各职业学校展示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面镜子,普通高中看高考,职业学校主要就看技能大赛。谈到刚开始参加职能大赛的时候,尹川说他自己当时很是着急,因为当时学校对于参加技能大赛没有经验,都是在自己摸索,尤其在烹饪专业,在校生少,从事此专业教学的老师更少,前几年参加大赛最好的成绩就是闯进省赛,然后就止步于省赛,国赛是连想都不敢想,所以他就主动要求到现场去观摩全国比赛,并从现场带回来大量资料和优秀作品的照片供研究学习。同时,他又和高水平学校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前期的创作、构思都需要指导老师来完成,技能大赛每年都举办,每年都要推陈出新,有创意,有花样,需要反复思考琢磨,修改完善,有时候半夜醒了就会睡不着开始想,一直想到天都亮了,这一夜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既然参与了技能大赛,就想干出点成绩来。”尹川这样说。
  2010年,他又自己联系并自费带领学生到南方学习取经,历时一个星期,学会了就回来反复研究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同年省赛上,尹川带领学生拿了两个二等奖,离进军全国大赛更近了一步。2012年,他开始负责热菜项目,在这一年,他带领学生斩获市、省项目一等奖,直接进入了国赛。更让济南职教界震撼的是,尹川不仅实现了“国赛梦”,而且摘得了济南第一块国赛金牌,他的学生刘涛,夺得了热菜项目全国金牌,实现了济南市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金牌“零的突破”。
  尹川在教育教学方面是一位严师。迄今为止,他在烹饪专业教学一线已经工作了17年,主要教学科目有《中式烹调技艺》《中式热菜制作》《刀勺工基本功训练》等。参与了《中职教育餐饮服务类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热菜实训指导》和《西点烘焙实训指导》。研究出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专业众筹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打破简单的技能教学,将原料知识、营养卫生、成本核算、专业英语、美食地理、名人轶事等内容融为一体,突破烹饪专业学生仅仅“会炒菜”的低层次目标。尝试“走班制”实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兴趣,巩固教学效果。所教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98%以上,优秀毕业生与钓鱼台国宾馆、四季厨房大酒店、万达凯悦大酒店等单位签约就业。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尹老师又是一位益友,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川哥”。“教学如烹饪,讲究火候,需要耐心。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而不是拿学校的要求来压学生,老师的话应该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不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也许就是现任济南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烹饪专业教研组长的尹川,成为校园“金牌名厨”和学生心中“川哥”的独家秘诀了。
禚基娥:用心做教育,用爱为人师
  1999年7月,禚基娥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成了一名光荣的特教教师,18年来,凭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特殊教育工作的无悔追求,秉承“为残疾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工作宗旨,她用教师的神圣责任和慈母般的博大胸怀,在特殊教育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残疾孩子撑起了一片璀璨的夜空。
  “用心做教育,用爱为人师”是禚基娥从教以来一直奉行的座右铭。2000年结婚时,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她主动将婚期选在五一假期,放弃了17天的晚婚假。2004年她担任着12个班每周24节课的教学任务,虽然当时已经怀孕,但是她坚持从不迟到、早退,直到临产才走下讲台。2014年9月教职工查体时,她被查出得了肾囊肿,需要尽快做切除手术,但是当时她带的学生即将高考,教育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所以她直接恳求主治医生将手术安排在十一假期,在手术后不久便回到了工作岗位,旁人说“真没见过这样‘傻’的老师”,她却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有人问她选择特殊教育是否后悔时,她则表示:“特殊教育是一个需要用良心来做的事业,每当看到聋哑孩子那天真无邪、渴求知识的眼神,想到家长把孩子交给自己时的那份信任和热切期盼,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就是这样,禚基娥十八年如一日地从事工作,没因个人原因请过一天事假,把全部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残疾学生。
  姜太公在《太公家教》中写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讲的是学生要尊敬老师,但是对特教教师而言,对这句话的理解则别有一层深意。无论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上,学生经常会在与常人交流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每当这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面对学生、家长的求助,禚基娥总是不厌其烦、尽心尽力地给予帮助。2005年秋季开学,她转入职专部担任高考方向聋生的班主任工作,因为学生大多来自全省各地,差异大,为取得学生的信任、家长的支持,每年寒暑假,她都不顾路途遥远和劳累,自己驾车到学生家中进行走访。2009年,她更将家搬到学校附近,尽量在生活上给学生提供帮助。每逢周末,她还经常带着学生们外出郊游、购物;有时,还结合迎和谐全运、创文明城市等主题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开展清理宣传栏、捡垃圾、维护车站秩序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她的带领下,她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同时,她也获得了“省、市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禚基娥不仅追求用爱育人,还在教学实践上追求创新,特别重视教科研工作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她先后主持参与了4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两次被评为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被学校评为“学科带头人”,被市教研室聘为“学科中心组成员”;所带的工美教研组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她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积极探索适合聋哑学生特点的美术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研创出“体验——合作探究——引领”的美术教学模式,在山东省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她还把情感教育的理念巧妙地运用到美术课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在2010年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大赛中,她的美术课获得听障组特等奖;在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说课大赛中获一等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硕果累累,是对她献身特教,无怨无悔的回报。
于斌:追求卓越,持久创新
  于斌是济南第六职业中专教务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工学硕士。在24年深耕职业教育中,于斌从倾情课堂的教学能手、精益求精的业务骨干,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追求卓越、成果斐然,成为一位匠心独运的职教名师。历经10余年探究实践,她创设了“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相关成果荣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次跨市送课,在全省范围推广。她两次获全国说课一等奖;两次获省优质课一等奖,2014年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省赛一等奖;主、参编教材10余本,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或参与国、省级课题7项。曾获得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能手、齐鲁名师、济南名师、第十一批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五一劳动奖章、济南市青年科技奖、济南市杰出技术能手等称号。2017年入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候选人。
  计算机专业,技术更新快,课程科目多,她先后执教的课程从最初的DBASE、DOS操作系统到近年来的影视后期、平面设计,多达10余门,都能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勤勉执教。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学校工作林林总总、纷繁复杂,从培训、团委、教育科研到教务实训,无论在哪个岗位,均能扎实进取、追求卓越、成绩斐然。于斌关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积极组织开展教学标准落地工作,以身作则实施高效规范教学,探索出“校企合作全程、师生演练互动、课前—课中—课后优化贯通”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形式。她还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创设“演练—互动”协作教学模式,该模式针对职校学生“不爱学、不会学、学不会”诸多症状,致力于打造“有笑声、有回声、有讨论声”的高效课堂;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建立校企联动运行机制、健全多元管理制度及校内、外顶岗实习发展性考核评价机制,保证生产性实训和校内、外顶岗实习正常有序开展,教学效能整体提高。
  2016年,于斌紧跟时代的脚步,在教育局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依托“济南市中职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依靠学校各部门的支持协作,带领创客团队,以创新创业课程为载体,将创客精神和创客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实践,组织创客专家团队,打造校园创客空间,构建起独特的CHILD COURSE课程体系,组建起济南市中职学校中首家较大规模的创客空间,不仅实现了创客课程与社团的连接,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而且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建起“实践、创新、智造、分享”的创客教育文化氛围。2016年,发挥“济南市中职学校创客教育研究中心”牵头学校的引领作用,以开放、合作、共享的方式创建30余个创客工作坊,打造开放式创客空间,开展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全员选修的创客社团活动。遵循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的原则,鼓励全校师生创新施教、快乐学习,帮助教师找到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在市域范围内领跑职教,赢得广泛赞誉。
  在通向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道路上,于斌以课堂教学为基、以学生发展为本,保持着对职业教育的恒久热情和卓越追寻,团结并影响着更多的职教人走在专业提升、创新发展的道路上。
    
贾翠珍:把爱与青春献给了“山里娃”
  来自章丘区官庄街道田家柳小学的贾翠珍老师自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已32年了。一直以来,她坚持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山区任教,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她特别关爱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经常接济家庭困难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尽量给他们以温暖和关怀,让他们也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贾翠珍一直辗转于山区的各个学校。她爱自己工作过的学校,更爱山里的孩子,她的爱换来了家长的信任和欢迎。从教32年,当了32年的班主任,贾翠珍已经记不清接过多少班,教过多少学生,但对每一个班、每一名学生她都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细心呵护,关怀备至,把所有的热情和真爱都倾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2015年9月,贾翠珍老师担任田家柳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她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孩子爸爸不仅年龄偏大,而且还患有股骨头坏死病,连走路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做体力活了,一家人就靠母亲种地为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贾翠珍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特别关照这个孩子,夫妇俩商量着给孩子买了羽绒服,同时还曾先后两次现金接济这一家人,学生家长对此十分感激。
  有人曾经问贾翠珍,是否想从事别的工作?是否想调到城里去工作?她却说:“我离开了大山,离开了讲台和学生,我将会失去自己的灵魂。”从教一万多个日子,她发现:学生和课本已经融进了自己的生活、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是课堂、是学生充实着他们原本简单的生活。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爱,最终战胜了自我,让她留在了山村的讲台上,无论困难多大,她都毫不退却。
  32年的耕耘,她付出了很多,但是她的坚守换来的是巨大的回报。在她和丈夫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去年她的女儿实现了多年的愿望,顺利通过考试,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与他们并肩作战;在她的感召下,她的不少学生也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大山当教师,充实山区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