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泉·城”申遗:提升城市品质的过程

2017-09-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世翔 报道   连续喷涌的趵突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留念。
  □ 晁明春

  9月6日,一个最能拨动济南人心弦的日子。
  今年的9月6日,趵突泉地下水位为28.36米,黑虎泉地下水位为28.31米。尽管比往年同期略低,但依然欢唱不已的三股水,意味着自2003年9月6日趵突泉在地下水位达到27.01米时复涌后,济南泉水已持续喷涌14年。
  就在同一天,当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包括来济参加第二届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的各国嘉宾相聚在趵突泉边赏泉品泉时,另一个未来可能要在济南史志上大大记上一笔的会议——“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在龙奥大厦召开。这个由济南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双双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工作的正式启动。
  泉铸济南魂。在专家眼里,“济南古城名泉文化景观”是济南聚落发展的过程中基于济南岩溶水系统冷泉集中出露所形成的特殊泉水环境,经过人与环境的长期互动和演进而最终形成的独特大型聚落冷泉人工利用循环体系,是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所剩不多的“大型泉水文化聚落孤本”。对文化、旅游、商业等行业来说,泉水是济南闻名于世界的独特名片,是经营报表上不断上升的数字,是可以转化为硬实力、并最终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软实力。而对普通市民来说,济南因泉而生、因泉而建、因泉而发展,泉水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申遗的过程就是保护好泉水的过程。申遗一个必须的前提就是泉水能在正常降水条件下持续喷涌,而为了泉水的持续喷涌,济南付出了其他城市难以想像的努力。保泉先保“源”,“源”就是济南南部的山、南部的林、南部的生态。自2003年9月6日泉水复涌以来,济南对南部山区571平方公里区域实施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并从法规层面完成了对“城市山体、河道水系、重点渗漏带、直接补给区”四条保泉生态红线的划定,出台了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同时,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深化五库联通等水源连通工程,实现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非常规水的五水统筹、互联互通,一单调度。再加上“增雨、置采、控流、补源、节水”等系列综合保泉措施,泉水实现持续喷涌14周年委实不易。但这些还没有从根本上解除泉水面临的停喷危机,“正常降水”的前置条件还不能拿掉,每年春夏之交就开始的“保泉焦虑”依然刺激着泉城人的神经。保泉依然是济南必须完成的首道考题。
  申遗的过程是提升城市品质的过程。泉是大自然赐给济南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城依泉而建,人依泉而生,泉、城、人的互融互存构成了济南2600多年的建城史、4600多年的文明史。泉水已成了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一个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仅仅满足于泉水可观可赏、可饮可品显然是很不够的。在申遗过程中提升城市品质就是保护提升承载泉水文化的历史遗存,提高泉城的综合实力和泉城人的生活质量,让享受现代化生活的人们能在名泉古城中回味“看得见的乡愁”,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泉城9月,不变主题是申遗。自2006年9月着手推进泉水申遗工作开始,到2009年9月,“济南名泉”项目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从2012年确定申遗方向由“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转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类型,再到今年9月6日,“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济南申遗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济南已完成了申报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技术准备工作。努力把济南文化和城市记忆保护下来、传承下去,并使济南的市民群众在深度参与申遗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路虽然很长,但极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