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普及无痛分娩重在做好基础工作

2017-09-14 作者: 唐伟 来源: 大众日报
  □唐伟

  记者致电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三甲综合医院,发现无痛分娩在妇产专科医院的普及度高于综合医院,民营医院普及度高于公立医院。医生称,国内麻醉医生偏少、无痛分娩手术收入低,是无痛分娩在国内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9月12日《新京报》)
  陕西榆林产妇马茸茸8月31日从榆林一院5楼坠亡一事,让无痛分娩议题再次引起公众关注。从国外的情况看,一些国家的无痛分娩已经达到60%,而我国无痛分娩不到10%,显然比例太少。应该说,预防产妇坠亡悲剧的发生,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普及无痛分娩是正确选择。
  然而现实与理想差距巨大,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医疗风险的担忧,医生少、收入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无痛分娩在国内处于极低的水平,很难得到真正的普及。医疗结构的严重失衡,本质上还是医疗资源分配的利益导向机制出现了问题。《中国首部公立医院成本报告》显示,医药“最赚钱”的两个科室为检验科和放射科,均为医技科室,其中医学检验科以高达89%的成本收益率,位居各一级医技科室之首。在以药养医逐步退场的情况下,“以检养医”则应势而生,大检查、大检验已成为医疗行业中的一个顽疾。相反,由于医疗服务收入偏低,加之医患关系下的风险增加,导致医院医疗资源尤其是医生严重短缺,包括麻醉医生的数量与实际需求之间极不对等。一方面,收入水平的偏低,让医院没有开展无痛分娩的兴趣;另一方面,麻醉医生的偏少又让医院有心而无力,而破题之道,除了要寻求市场自身的调控,还要立足于做好基础性工作,实现体系性的破题。
  这需要多条腿走路。一是应当建立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的预警机制,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比如医科学院的招生专业的调整,分数线的划定等,先解决基础性医疗学科资源短缺的问题。二是实行公共财政的引导,匹配体系内外的收入标准,而不断提高对麻醉医生、儿童医生等特殊群体的补助,让他们的收入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三是体系内应当采取相应的补助机制,并对带有公益性的科室采取“转型性支付”,在市场导向下体现出必要的公益性,离不开内部分配结构的调整。
  当然,最为关键的措施是实施持续性的医疗改革。如果医疗收入中,药品或者检验收入占了大头,足以说明出现了结构性失衡,需要降低药占比、检占比而提高医事服务在医疗收入中的比重。让知识和技能真正成为赚钱的手段,让优质的医疗服务成为逐利的工具,利益导致的才能产生源头活水的作用。
  微观的无痛分娩暴露了宏观的医疗结构和体系问题,也为继续实施医疗改革而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真正认识到“产妇坠楼而亡”背后的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让无痛分娩得到普及与推广,让分娩在无痛中快乐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