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八成养殖户需关迁,难题咋解

创新模式提升标准,新泰借环保治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7-09-14 作者: 赵小菊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小菊
    本报通讯员 邵 兵 李守远

  新泰市是我省传统畜禽养殖大市,全市有4243家养殖场户,但根据新泰养殖“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分界定,有3440个养殖场户在禁养区,需要关闭拆迁的场户占比高达81%。
  “让老百姓愿意关闭搬迁,就得为他们谋划出路,还要比现在好。只有让老百姓获得更大利益,并与我们的规划蓝图紧密结合,养殖产业才能实现发展升级。”新泰市畜牧兽医局局长赵玉东介绍,在新泰,养殖污染治理的过程就是标准化改造和提质增效的过程,借力环保治理,他们探索出了一条养殖业转型升级的路子。
鸭棚关了
养鸭户信心却更足了

  新泰市楼德镇东岭村养鸭户李辉,这段时间一直在宏成养鸭合作社学习生态立体养鸭技术。前些日子,因为处于禁养区,他单批平养8000只肉鸭的鸭棚被拆除。生意虽不大,但总是个营生,拆了之后该怎么办?李辉很是头疼。好在没几天,通过山东省畜禽环保整治“过桥”服务微信群,宏成养鸭合作社理事长刘光洲主动联系了他,让他到合作社来看看。
  “以前是平养,养得少,成活率还低,全是靠天吃饭,靠运气吃饭,一只鸭的利润在2元左右。现在宏成合作社养的这批鸭,成活率98%,一只鸭的利润5块多。”学会了新技术的李辉更加坚定了继续养鸭的信心。
  “我们的肉鸭养殖是全智能笼养模式,通风、加料、饮水、温控、光照、清洁都是全自动。采用这种模式,人均养殖量可达3万只;年出栏量达10批,效率提高50%;传统养殖模式一平米饲养6-7只,笼养模式可达18只。”刘光洲说。
进“园”养殖
富百姓强产业

  为改变当前养殖行业“散、乱、污”的现状,经过多年摸索试验,新泰开始在全市推广生态立体肉鸭养殖新模式和“公司+家庭农场”合作模式。“创新模式,才能富百姓,才能强产业。”赵玉东说。
  刘光洲介绍,他们正在运作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可以建设17栋鸭舍,“我们这些鸭舍,可以租赁、可以出售。在园区里养殖,只负责养好鸭就可以了,销售、技术服务等都不用操心。”
  对于租赁土地自建厂区的养殖场户,新泰市畜牧兽医局与山东农业大学专家教授、行业骨干交流,从选址布局、设施设备、生产管理、疫病防控、环保要求等方面考虑,编制下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管理规范》。
  此外,针对生猪、肉牛、肉禽等不同畜种,新泰市积极培养试点,分类确定了自然发酵、垫料发酵床、有机肥生产、沼气工程、种养结合等五种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发展模式及惠美农牧、天信农牧、旺财家庭农场、鑫基牧业等粪污综合利用示范点,并在全市推广。
找地+找钱
政府针对难点精准服务

  81%的养殖场户需要关闭搬迁,产业想要继续发展,找到合适养殖的地块成了首要问题。
  为此,新泰市专门成立工作组,在前期划分的全市养殖“三区”基础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采取畜禽养殖“三区”分布、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等五图叠加的方式,统筹考虑地势、道路、水电等多种因素,筛选了17个乡镇的108个地块、总面积14422亩的适养土地。
  钱是另一个难题。
  新泰市组织金融部门,安排了3亿元贷款资金予以扶持,并为企业、养殖户积极寻找融资渠道,强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养殖户的利益联结,在养殖过程中提供贷款担保。温氏集团出台了无息垫资政策,无息垫资借款用于家庭农场建设所购买的养猪设备及配套设施,垫资总额(每1000头/猪舍)不超过40万元。
  截至9月7日,新泰市禁养区内3440场(户),已经搬迁、关停2657家。全市各乡镇街道已有82块地块、8617亩土地参与流转,有1634户养殖户与乡镇街道联系,报名参与畜禽养殖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