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相关链接·

春秋高子戈出土纪实

2017-09-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陈巨慧 张继才 崔立来

  在齐文化博物馆内,展示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春秋时期青铜兵器高子戈,出土于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高傒墓附近,高傒后裔、中华高傒文化园管理委员会主任高洪智是当年高子戈的发现者之一。
  1970年春节前,高洪智刚好15岁。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学校放寒假的第一天,他和高洪俊、崔庆明同学三人一大早就凑到一起,到村东几十米外的淄河边玩耍。
  时值腊月,河面早已结了冰,冰面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银亮的光,景色十分迷人。三人沿河崖堤坡而下,顺着河边走了几十米远,高洪智忽然被脚下一个看上去很稀奇的小物件吸引住了。“那是一个形似'小贝壳'的物件,很好看,好像是实心的,拿在手上有一定的重量,用它在砖面上划,能留下明显痕迹。”高洪智说。
  这让高洪智他们三个感到很好奇,从小在淄河边上长大的他们,确信这个“小贝壳”绝不是淄河里的产物。好奇的高洪智又在小物件四周寻找着,试图发现点什么。很快,不远处崖壁上的一块异常泥土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意识到“小贝壳”的来源应该就在这崖壁上,便起身向崖壁奔去,果真看到崖壁上有个似露非露、像个坛子一样的东西。
  高洪智招呼另外两个同学,一起攀上崖壁察看,发现的确是个残缺不全的“土陶罐”,而且陶罐还被几近风化的崖土盖住了一大部分,露在外面的部分也已严重风化,残缺不全。从破损处能看到,里面还有不少“小贝壳”,和他手中的一模一样。他判断,手中的这枚“小贝壳”绝对是从这土陶罐中滚落下去的。
  随后,他们找来树枝、瓦片等,用力把土陶罐挖了出来。由于陶罐早已风化,随着崖土的破碎碎成了几大片,罐子里的“小贝壳”也随着挖掘出的崖土散落了下来。他们三个还有些不甘心,就在陶罐四周继续寻找。
  突然,一块看似不大的青色泥块引起了高洪智的注意,用树枝掘出青色土块,去掉外边的覆盖的泥土,一个连体的铜环出现在他的眼前。“连体铜环一头是大环,直径在5厘米左右,一头是小环,直径在3厘米左右,两环之间有四五厘米长的连接体,呈‘○―○’型相接。随后,在我们三人的合力挖掘下,又发现了6节类似的铜环,其中有一节铜环的大环还套在一段骨头上。这时我们三人几乎同时意识到,这里可能是一个死人的墓穴。大家不由地有些毛骨悚然,我们毕竟还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啊,在墓穴旁感到恐惧也是很正常的。”
  他们定了定神,稍作休息,本想抓紧回家,但好奇心和捡铜卖铜换零花钱的诱惑,驱使他们继续挖了下去。没成想,不到一顿饭的功夫,他们又挖出了9件青铜物件,其中有一把没有剑鞘的青铜剑,被他们不小心从剑柄根部弄断了。
  经过一个早上的挖掘,又累又饿的三人便急匆匆地收起挖出的战利品回家去了。在他们回家吃饭的时候,一个比他们小的孩子用镐头把宝剑的剑柄刨走了。
  在他们挖掘的那些青铜器中,还有一件完整的器物,因为常从连环画上看到过一种叫“戟”的兵器,虽然这件东西不是“戟”的形状,但高洪智他们还是给它起了个“铜戟头”的名字。“在我的记忆中,此物件总长在20厘米左右,在直刀刃的侧面又延展出约8厘米的刀刃,铜戟头的宽面还有看不清的字迹。”
  高洪智他们把挖掘来的那些“废铜”全部放在了高洪俊家,并商量好饭后一起到废品收购站去卖掉换钱。饭后,他们三人一同来到白兔丘收购站,什么话也没说,就把所有的“废铜”都放在了秤盘上等待收购员称重。“记得收购员的名字叫常兆禧,他并没有急着给我们称重,先是问我们从哪儿搞的这些废铜来卖,之后又问我们是哪里人。我们毫无隐瞒地把事情的经过向他说了个究竟。老常也没多说什么,称重后给了我们5.97元钱。当时我们很高兴也很激动,也没有人去问是多重、价格是多少,接过钱就往回走。我跟高洪俊每人分了2.00元,崔庆明分得1.97元,三人都很高兴,毕竟发了个意外之大财。腊月二十六是白兔丘大集,我用分得的钱买了一大盘爆仗、两支最长的礼花,高兴地过了个不寻常的好年。”
  至于他们从崖壁上掘出的那些“小贝壳”,高洪俊家大人以为,既然收购站不收购,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又因快到春节了,忌讳是死人堆里来的东西,会给家人带来晦气,就把它们都扔到村外的垃圾场去了。
  “我从小就有个毛病,就是遇到好奇的事总想问个究竟,要不然就睡不好觉。这年春节过后不久,我从村外的垃圾场中又找回了几枚‘小贝壳',在水里洗刷干净后放在了窗台上,本意是等机会再让别人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究竟干什么用的。后来听说我们村崔元良的父亲很有学问,我拿着它们来到崔元良的家。”高洪智说。
  论辈分高洪智要管崔元良的父亲叫大爷爷,当讲述完发现“小贝壳”和那些青铜器的全部经过后,这位大爷爷接过他手上的“小贝壳”,仔细端详了好大一会儿说:“根据你说的情况,那些青铜器中像戟头的东西和那把剑应该都是兵器,那些套着骨头的连体铜环应该是一种刑具或者是一种叫马嚼子的东西,至于那些铜套或铜箍样的物件,因为没见到具体实物,我也不好说是些什么东西。”
  大爷爷又在手中掂了掂“小贝壳”说道:“这种贝壳来自于深海中,在先秦时期是用这种海贝来当钱用的,古书上称它是‘贝币’,这都是几千年的事了。”当时高洪智并不能完全听懂大爷爷的那番话,只是很佩服老人家,觉得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就这样,转瞬十余载。1986年10月的一天,高洪智和东营来的几位朋友到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参观,在展台上看到了春秋时代青铜兵器——高子戈。高洪智心里一阵狂喜:这不是当年我们三个同学掘出的“铜戟头”吗?“我看得非常仔细,文物下方的标签上清晰地写着:春秋早期兵器——高子戈,1970年出土于白兔丘村高傒墓附近。”
  激动之余,高洪智自豪地对朋友说:“这件文物就是我们发掘出来的!”当时,在场的朋友以及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向他投来了疑惑不解的目光。
  曾经担任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馆长的杨英吉回忆说,因为临淄地下埋藏着大量的文物,当时负责文物收集工作的临淄区文化馆,经常会安排工作人员到废品收购站查看废品中有没有意外流出的文物,高子戈就是这样被从废品中发现的,工作人员还从收购员口中了解到了高子戈的发现经过。“一开始并没有发现铭文,拿回来清洗后文字才显露出来。”
  1973年,临淄区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包括高子戈在内的文物全部被移交给文物管理部门。1982年8月,经山东省文物主管部门认定为全国一级文物。1985年,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后,高子戈被放进博物馆,供世人欣赏。后并入齐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