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中国驴产业持续增长,驴存栏量却年均下降约3.5%

阿胶产业探路“全产业链”

2017-08-23 作者: 王川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川

  毛驴紧缺,阿胶产业何去何从?近日,在东阿县举行的国际毛驴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上,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玉峰开门见山,提出了这一掣肘东阿阿胶发展的“老大难”。
  阿胶是山东特色产业。东阿阿胶拥有近三千年历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滋补药用两宜。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驴产业总体规模达到了780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中国驴产业在2017-2020年期间将保持年均6.4%的增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随着驴的传统役用功能没落,毛驴存栏量锐减,驴皮短缺成为制约整个阿胶行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的驴存栏量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100万头,下滑到目前的400万-500万头,每年下降约3.5%。
  “过去,阿胶产业的关注度小。驴的养殖量本来就不如牛羊,加上近年来市场需求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阿胶行业,驴皮供应捉襟见肘,价格也水涨船高。”秦玉峰说,随着毛驴退出农业劳作历史舞台,仅靠国内的供给,显然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东阿阿胶的驴皮能够用多少年?秦玉峰不止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
  为解决原料问题,东阿阿胶进行了多种尝试。2002年起,在内蒙古巴林左旗、云南大理等地开始探索与农户合作,以合作社的方式养驴。
  布局海外,也是方法之一。在国际毛驴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上,秦玉峰请来150余位世界各地的驴产业专家,并成立国际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创新基金。首期基金规模为五年1000万美元,以期全球“谋皮”。同时,东阿阿胶取得了18个国家的进口许可,欲将其“东阿阿胶毛驴全产业链”模式推向全球。
  不过,全产业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毛驴养殖“谁养谁亏钱”,是早期养殖户的共识。
  “毛驴产业发展缓慢,关键在于过去毛驴的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养殖户很难通过养驴致富。”秦玉峰解释,毛驴养殖周期长,一般品种出栏期为三年,且与猪、牛、羊等牲畜相比,驴的繁殖率低,产业链尚不完善,农户饲养积极性不高。
  困惑了十几年的秦玉峰不断进行尝试,他用德州驴配种东阿黑毛驴,配种出的品种个头大,出栏时间从三年减为一年半;在青海海西州,他用母驴“招亲”藏野驴,成功配种三头……不过,让他最为在意的,仍是让养驴的经济价值提升,进而使养殖户致富。
  数字显示,随着毛驴存栏量的日渐紧缺,以及进口牛羊肉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冲击,毛驴的价格近年来持续上扬,养殖户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单头毛驴的收购价格三年间涨了3000元,目前每头超过6000元。
  “我们探索出的‘政府+龙头企业+银行+基地+合作社+农户’养驴模式是一种产业式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秦玉峰解释,东阿阿胶在全国建立了20个毛驴药材标准养殖示范基地,以及蒙东辽西和聊城两个百万头养殖基地。
  “我们争取在2020年实现驴皮的自给自足。”秦玉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