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孩子,我们写字画画吧,不一定在纸上

2017-08-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康实作品
  郝美琪作品
  张程语作品
  孙文晨作品
  孙宁远作品
□ 本报记者 李可可

画外音
  由大众报业集团、中国人寿山东省分公司主办,山东新闻书画院承办的“中国人寿杯”山东省第十三届少儿书画大赛颁奖礼于上周末在山东新闻美术馆举办,获奖作品展正在进行中。
  十三年,吃着棒棒糖的小人儿已经戴上了学士帽,拿过画笔的手可能从事了其他行业,但是曾经的童心早已定格在画作中。儿童都是以心作画,在特定环境中,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艺术态度和艺术格调。十三年来,大赛得到了许多著名书画家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评选工作,发掘和培养小艺术家,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作为亲历者,书画专家对大赛的进程、孩子的培养以及当前社会儿童书画的现状都有深入的思考、中肯的评价和真诚的建议。 
  十三年,坚持的力量
  济南市美协主席韦辛夷参与过数届“中国人寿杯”山东省少儿书画大赛的评选工作,今年再次来到评选现场,他感慨道:“这个活动搞了十三年,实在了不起。”
  综观历年来全国少儿书画赛事,“中国人寿杯”山东省少儿书画大赛无论从时间长短、参与人数、作品质量还是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堪称业界佼佼者。作为书画大省,山东有发展少儿书画艺术的资源和条件;作为主办方,大众报业集团更有媒体优势,可以在导向上引领更健康的艺术观,刺激和推动少儿书画事业的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坚持的力量是大赛成功的法宝之一。十三年来,先后70余万人次参赛,影响遍及全国,包括港澳地区也有大量选送作品,作品的艺术水准逐年提高,大赛的颁奖规模和展览规格不断提升,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看画面,自然最可贵
  韦辛夷说:“这些孩子将来不一定当画家,但是少儿书画大赛所推动的儿童绘画事业,可以让孩子在生命的起点上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的一生都有意义。从这一点上说,作为主办方的大众日报功莫大焉。”
  韦辛夷表示,每次参加少儿书画大赛的评选工作都有很兴奋的感觉。“孩子的思路和大人完全不一样,他们保持着最单纯的天性,看到的东西更接近自然,思路也是天马行空、不受局限。这次展览有几幅画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中一幅是,一个孩子嘴里含着两根棒棒糖,牙齿都被蛀成了五彩色;还有一幅,孩子们给恐龙洗头洗澡,洗发膏的‘膏’字还不会写,用的拼音,有人在地上按压,有人在上面冲水,不亦乐乎。还有几幅画习近平总书记的作品,说明领袖形象深入了童心,这都是亮点。”
  自然态是可贵的,因此自然态的丢失更令人痛心。大赛专家评委对一些单纯模仿国外漫画的做法一直不提倡;作为基本功练习的静物素描投稿的必要性也不大,因为并非创作;还有一些依样画葫芦的梅兰竹菊,其中的灵性也明显欠缺。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马麟春教授说:“我每年来当评委,都很喜欢反复看孩子们的作品,经常被打动。其中老师的痕迹少、学生自己真情流露多的作品最可贵。现在有些机构教孩子画国画,喜欢从方法入手,这个我们不主张。少年儿童学画,不要上来就是素描色彩、用笔用墨,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去体验,越强调方法,越不得法。”
  马麟春也是自幼学国画,从中受益良多。“但我们要清楚,在孩子理解力达不到的时候,勉强临摹梅兰竹菊,他们很难明白其中意境,不是自己的感受,可能就会觉得枯燥。”
  本次大赛的评委一致认为,孩子学国画,老师的艺术修养和引导方向很重要,如果老师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孩子自然也容易出问题,少儿国画就呈现虚假和虚弱的状态。本次大赛有不少优秀的国画作品,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自然、自由、不谄媚、无病态,不生搬硬套前人格式。除了国画外,参赛作品还有水粉、水彩、素描、油画、版画、拼贴画等表现形式,马麟春说,孩子最好的创作状态是抓起笔来就画,不拘用什么形式。另外,一些繁琐的绘画手段可以磨练孩子的耐性,也可能消磨孩子的热情,需要拿捏和把握。
  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王小晖向来反对刻板,主张追求自然面貌和创新意境,她建议先让孩子体验笔墨在宣纸上的效果,了解其性能,然后尝试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要在牡丹水仙中限制了思路,更不能要求孩子尽早出作品,那往往是成人的愿望,以满足虚荣。“我们幸运地看到,每年都有很多好作品,是孩子内心的东西,适合他们的年龄段。”王小晖高兴地说。
习书法,不需要雷同
  今年参赛的书法作品约占五分之一,比往届又有增加,同时作品质量也大有提高,这令身为书法家的评委尤其欣慰。山东省书协顾问李向东说:“我们着重看孩子的书写状态,是自然还是匠气,是放松还是拘谨,并非工工整整才是好作品。和绘画一样,那些天真烂漫、充满灵性的书作更能打动人。”
  至于传统法度,是用来启发人的,而非限制人。孩子的作品面貌如果雷同,我们就要反思是否没有因材施教。在今年参赛的书法作品中,不乏自由率真之作,也有拘泥刻板甚至矫揉扭捏之作,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书法教育的状态。“有的作品比较有个性,但那是老师的个性,他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模式,这种虚假的自由,本质依然是限制,还不如转头去寻求正宗的传统法度。现在社会上很多书法作品,可能也挑不出大毛病来,但是其学习态度和方法可能有问题。书写,情趣很重要。字是活的,是感情、是经历、是表达、是歌唱,对孩子来说,一定要追求自然。比如练颜体,还是不要太注重顿挫痕迹,以免老态龙钟。”李向东说,“至于方法,有人说用笔第一,有人说结体第一,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初学者可以先学结体,因为用笔他可能理解不了,需要逐渐体会和领悟。”
  李向东建议孩子从隶书、楷书、篆书入手,但要因材施教。针对有些孩子写行书的情况,李向东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都可以尝试。但小孩子常常不能理解结体空间、虚实关系的奥妙,生活阅历也不够,所以过早地写行书草书,容易流于肤浅,很难造就人。
搞艺术,打开大格局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赖非也是本次大赛的评委,他认为,追求书法艺术,格局和眼界很重要。在中国,好的书法作品多得是,书写形式也不仅仅局限在那几种,只是可见的太少。孩子学书法,需要选择面更宽一些——那么成人的眼界、老师的眼界首先要宽,见识首先要多。
  作为考古学家的赖非可以有机会见到大量珍贵的碑帖,这给了他很多启发,“学书不要只看到柳公权颜真卿,不要只晓得二王。最近我从朋友那里看到一些北朝刻经的拓片,就在北齐时期的邺都——现在的邯郸附近发现的,14.7万余字刻在一面山上,美极了!你都不会想到,还会有人这样写汉字!我们山东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汉碑的存量占全国的一半,21座山上有刻经,云峰刻石就有45种,还有一大批墓志,汉画像石更不用说了。文物部门在保护文物的同时,真的有责任把这些好东西推向社会,让大家了解和学习。”
  赖非认为,想要扩展眼界,关键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清楚和承认自己目光短浅,需要多看多学,然后才会去积极追求。同时政府机构、艺术团体、文物部门、出版行业、教育部门、新闻媒体一起推动,促进全社会的文化发展,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虽然文化发展目标很难量化,但可以尝试着去做。就儿童艺术教育来说,解决了意识和眼界的问题,老师灵活引导,学生的面貌自然会千姿百态。
  学习和借鉴固然关键,但刻板练字,也容易抹杀孩子的天性。赖非说,对孩子来讲,现在还是个打基础、多观摩的阶段,面要宽一点,思路要活一些,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临帖,老师再作一些有益的建议。
望前路,仍与君同行
  举办儿童书画赛事,终极目标不是追求成品画作的数量和效果,也不一定要培养专业画家,而是引导孩子更细致地观察生活,找到更自然顺畅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为少年儿童全方位成长预备条件,为他们将来的事业和生活打好基础,正如王小晖所说:“一个人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需要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她以自己一个绘画专业的学生为例:那个孩子后来从事了经济管理工作,却因擅长会场和舞台设计而得到重用。这种锦上添花的小意外,皆因艺术之根深种。
  事实上,健康的、及时的艺术启蒙所带给我们的绝对不止这些。知道什么是美,懂得怎样追求美和延续美,无论在孩童或是成人世界里都至关重要,我们一起画的这幅画,写的这些字,不在纸上,而在生命里。这也是我们十三年的坚持后面从未改变过的初衷。
  大赛落幕后再次启程,我们愿与孩子在画中继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