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城阳搭建市民和政府沟通桥梁

大数据“说话”,市民诉求变政府实事

2017-08-13 作者: 肖芳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肖芳  
  本报通讯员 矫超
  
  家门口的“断头路”开始修了!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青岛市城阳区青特城居民刘世明没想到,小区居民前段时间打的投诉电话,竟然变成了城阳区今年的区办实事。
  “以前这条明阳路没有打通,每天送孩子去上学都要绕一个大圈。”刘世明说,去年下半年,青特城居民纷纷拨打城阳区阳光政务服务热线“87712345”反映问题。“没想到政府这么快就有所行动,听说年底路就能开通了。”
  按照区办实事计划,城阳区今年将投资6.3亿元,打通拓宽明阳路、崇阳路、文阳路等15条城区“断头路”,同时投资3.25亿元,对11条超期服役道路进行维修升级,全面优化城区路网体系。目前,刘世明家门口的明阳路贯通工程正在快速推进,预计年底实现贯通。
  市民诉求是如何转化为区办实事的?城阳区民声服务办公室受理科科长郭卫民一语道破:这主要得益于城阳区建立的百万量级的大数据平台——民声服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
  早在2013年,城阳区便在全省率先整合公开电话、网上信箱、网络舆情和政民互动活动等4大类21条市民诉求渠道,成立了民声服务办公室,有效解决了市民诉求的多头管理、工作交叉、环节过多、答复口径不尽一致等问题,开创了“一个部门集中受理、一个部门协调办理、一个部门统一答复”的国内同类工作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城阳将全区2100余类群众诉求事项,按性质分为9类5级176个子项,建立起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政府职能的全覆盖和市民诉求管理的精细化。
  7月27日,在城阳区民声办综合指挥大厅,郭卫民通过大屏幕演示了这个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大屏幕左边的菜单里有基础数据、大数据分析、统计报表等10余个子菜单。屏幕右边,则有公开电话、我与区长话城阳、网络舆情等20余个子菜单。市民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反映诉求,均会被录入这个大数据平台。如果想了解某个时间段内的投诉热点,只需进入热点问题预警功能模块,轻轻一点鼠标,每天、每周、每月诉求热点就能以条形图的形式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平台还配建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建立了18个数据分析模块和22个统计报表模块,可以实时抓取市民诉求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并可对热点诉求形成自动预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大数据正成为城阳区推进“阳光城阳”建设,构建新型政民关系的一大“利器”。据介绍,根据大数据平台分析结果,城阳区民声办配套建立了要情专报、要情周报、要情分析等9项专报制度,优化了日、周、月、季热点诉求研判机制,为政府决策和部门履职提供数据支撑。近年来,城阳区重点项目和区办实事的确定,均对民声办梳理出的市民关切问题予以了重点考虑。
  例如,去年底,区民声办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城阳居民对城市路网、高峰时段交通秩序等问题尤为关注,于是便梳理了包括断头路贯通在内的“市民需求意愿高、与重点项目关联度强、需财政资金投入”的城市路网建设、交通秩序、物业管理等11类15项的建设类问题,及时呈报给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此后,城阳区两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确定将其中一部分列入今年区办实事进行集中解决。
  “大数据平台最核心的作用就是搭建一条市民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及时梳理出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真正让数据说话,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参考依据。”郭卫民说。一条“整合驱动、标准管理、科技助推、融合发展”的“阳光政务”建设新路子,在城阳区雏形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