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全面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打造水污染治理升级版

山东治水:百姓关注化为治理行动

2017-08-13 作者: 王亚楠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这是凤头鸊鷉,挺漂亮的一种鸟,以前咱这没有。这是震旦鸦雀,是很珍贵的鸟。”自从马踏湖重新恢复了“明晃晃的大水面”,附近鱼一村的摄影爱好者巩本忠就常常到湖上拍鸟、拍鱼、拍风景。水葱、香蒲绿意招摇,白鹭、苍鹭徜徉其间,鱼儿不时浮出水面,盛夏的马踏湖,在阳光下亮得耀眼。而十几年前,马踏湖水面退化、严重污染,湖水COD甚至达到1000毫克/升,超过五类水标准20多倍。因为不长庄稼,沿湖村民多次上访。
  水环境的巨大变化,还出现在马踏湖之外的许多水域。在小清河入海口寿光羊口港,已经绝迹20多年的小银鱼重现小清河。南四湖支流白马河,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对水质洁净极为敏感的桃花水母……2010年底,山东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这标志着山东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的重要转折,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恢复至1985年以前水平。
  河里有水、水中有鱼,其实是对流域环境最基本的要求,这是还历史欠账。经持续加力,到2015年,省控重点河流COD和氨氮平均浓度较2010年又分别下降20%和56.3%,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中确定的“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比2010年改善20%以上”的目标。
  2015年底,省政府印发《山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备受关注的“水十条”在山东正式落地,全面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打造水污染治理升级版,山东水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目标是:到2030年,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6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基本消除,除地质原因外,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到本世纪中叶,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水环境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水污染的治理目标范围从单纯的地表水质量指标向地下水、近岸海域、饮用水、黑臭水体扩展,同时增设“滩涂底泥重金属治理、化工企业聚集区地下水污染防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输水水质安全保障”等,将百姓关注化为治理需求,系统治理涉水问题。
  山东治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创新探索了“治用保”的流域治污模式;二是标准先行,通过具有预见性、逐步加严的标准引导企业治污和产业调整。
  “治”,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全过程污染控制,引导督促排污单位达到环境容量能够基本接纳的治污水平。“用”,就是在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流域内季节性河道和闲置洼地,建设中水截、蓄、导、用工程,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辖区内部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保”,就是狠抓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治用保”综合施策,相当于为山东每年增加了30多亿立方米的水资源。
  2003年,山东省首先从污染最为严重的造纸行业入手,在全国发布实施了第一个地方行业性污染物排放标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自我加压、逐渐加严、远严于国标的环保标准的倒逼,逼出了山东造纸行业的蝶变。山东造纸业不仅没有垮掉,反而产能产值、技术水平在全国领先。循着这样的思路,山东省先后出台69项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推动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推动了造纸等“两高”行业的结构调整,环保逐渐成为山东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总体布局也发生了变化。济宁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发展轴向湖区靠拢,致力打造宜居“北湖新区”,建设“城市水寨”和“滨湖绿心”。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枣庄,正在以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为契机,大力建设“江北水乡”,台儿庄建设的古城水系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初步成效。
  全省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持续改善的良好势头,今年1-7月,省控重点河流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