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者

扶贫需要精准,但相对贫困需要及时跟踪才能掌控、落实扶持。沂源县每年对贫困户名单进行动态调整;在2020年前,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

扶贫攻坚始终“在路上”

2017-08-12 作者: 赵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丰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出谁是贫困户。
“拿尺子量”,按程序走
  沂源县是革命老区县,平均海拔401米,57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44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省定贫困村140个,贫困户29077户,贫困人口54448人,约占淄博市贫困人口的四成。
  沂源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继光说,摸清这些“贫困底数”对于精准扶贫至关重要,在具体的识别工作中,也并不容易:农户的收入核算是个问题,很难核算得十分精准。
  虽然农产品都有大致的产量、价格,但具体到每一户,他的小麦、玉米,还有苹果、桃子等最终能卖多少钱,很难如“工资条”般精准。地方不同,季节不同,价格不同,实际收入差别很大,比如同是沂源苹果,各乡镇之间价格也不平衡,有的乡镇苹果明显比其他地方的苹果每斤能高出五毛钱。苹果树不同的生长期产量的估算上也有很大差别。
  具体到每一户,细化到每一元,严格用扶贫标准线来卡、来量,更是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要直面的问题。
  陈丙福是南鲁山镇北流水村村支书,在入户当面给农户算账的过程中,他也发现很难核算得十分精准。“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一些东西在村民中大致都有个价值标准,一些农产品也有市场收购价格,我们入户调查仔细核算后,村民签字确认认可核算结果,才算完成这部分工作。”
  核算后,收入低于当年定下的扶贫标准线的农户,进入贫困户的初选名单。此后,还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之后进行公示、公告,在此期间,有异议的可以提出。
  虽然在村中工作生活多年,了解村民的生活规律,但入户时,村中家中无人的情况也时常碰到。陈丙福说:“早晨六七点钟,村民还没下地干活,这个时候可以去。赶上村民有事,出去早的,跑上四五次才找到人,晚上十点多还在村民家中调查的情况也有。”
  严格遵守“三入户两票决、两公示一公告”的“八步走”程序,北流水村村民对收入核算等没有异议,原初选名单上的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录入了“全国扶贫开发信息业务管理子系统”,享受扶贫政策。
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变故带来的返贫现象,导致的相对贫困还存在,需要动态调整贫困线,不断巩固扶贫成果。
  鲁村镇于家石沟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2014年全村不到600人,138户被认定为贫困户,贫困人口258人。
  村委会委员孙兆加说:“因为村里经济条件普遍较差,按照扶贫标准线认定的贫困户之外,也有一些稍高于这个线的,经济条件并不比贫困户好到哪儿去。”
  孙兆加认为,在工作中肯定是要严格按照扶贫标准线来认定,对于这样的情况,村集体收入会对这部分人有一些帮助。
  陈丙福遇到这种情况,就跟村民把政策讲明白,村集体逢年过节对其进行一定的贴补。
  郑继光表示:为巩固提升扶贫成果,沂源县除了对村里整体的生产生活设施进行改善以便于村民增收外,还实施“两线合一”,同时提高扶贫标准线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确保贫困户长效脱贫。
  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情况,2014年度沂源县扶贫标准“市标”为3455元,2015年3507元,2016年3560元,今年的标准线则大幅提高到4200元。每年,按照新的扶贫标准,贫困户名单会在10月份进行动态调整。原来脱贫的贫困户又有可能成了贫困户。
  此外,扶贫标准的收入核算是按照人均纯收入来计算的,但对于收入并不高、且有重大疾病的或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的非贫困户来说,支出较多,生活难以改善怎么办?
  北流水村一户农民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两口子正值壮年,原本收入不低,但夫妻双双患上重病,基本失去劳动能力,不能再工作,村中就按照政策通过低保最高额度每人每月300元予以保障。
  也可能有非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刚刚超过去年的标准线,但有孩子上大学,这样家里就很困难。
  这样的情况,除了标准线不断提高,这些人被纳入贫困户外,还有专门的行业扶贫,在校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困难学生补助,目前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了15%。2016年,沂源县教育部门对2260名在读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教育补助资金375万元,人均1650多元。暖阳春雨基金会对205名贫困家庭新入学大学生发放补助86.5万元,生均4200元多。
“脱贫不脱政策”
  2016年底的数据显示,经动态调整后,沂源县贫困人口还有6087户7077人。这些人多为老弱病残,劳动能力基本丧失。目前,按照规定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沂源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系统与扶贫开发政策已实现有效衔接。
  按照规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即使按照程序退出,但在2020年前“脱贫不脱政策”,以保证贫困户能稳定脱贫。
  2016年底,沂源县扶贫办总结认为:“脱贫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不确定性大,老弱病残贫困人口远离贫困、改善生活质量还面临着困难。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聚焦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积极探索解决途径,提升贫困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对此,陈丙福很有信心。他说:“我们北流水村的贫困户除9户由农村低保兜底外,其余的贫困户都实现了脱贫,人均纯收入都达到了4000多元。村里现在也有集体收入了,过两年村里和村民的收入会更高。”
  陈丙福的信心来自于村里扶贫的几个“造血”项目:1100亩的苹果生产示范园、400亩近4万株的大榛子,还有即将开发的优质矿泉水项目。
  这些项目,资金多来自于扶贫多个部门领域的投入。大榛子项目创意源于村中原第一书记,村里去外地考察、学习技术启动。贫困户既可以从这些项目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打工挣钱,收入明显增加。
  发生变化的还有村集体组织的运转情况。以往村两委班子只有村支书的工资有保障,会计等人的工资发不下来,虽然不至于影响工作,但村集体每年有了十几万的收入后,村两委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有了一定保障,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
  郑继光认为:“原来村民守着很多资源,却没有利用好。要实现稳定脱贫,关键在于产业扶贫。通过扶贫工作,我们把适合的产业项目帮扶到这个村,增加其‘造血’功能,村民增收就能可持续。但我们也要求不能为了开发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北流水村的矿泉水就设置了开采限额。”
  此外,当地还很早开始实施了“N+1”金融扶贫,既解决了有发展意愿贫困户资金短缺的难题,又可以帮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西里镇苗庄村党员江照福与贫困户江秀利结对,江照福为其担保,从互助社借款2万元,帮助江秀利发展水果贩运,年内实现增收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