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官位的高低,并非丈量政绩的标杆。即使官低职微,只要将“民心”悬在心头,亦能做出一番利国利民的事迹来,让官德政声传颂后世。

岳镇九:官位不必高,民心不可少

2017-08-02 作者: 鲍青 来源: 大众日报
  岳楼村内的岳氏宗祠   (鲍青 摄)
  岳氏宗祠内的岳镇九像  (鲍青 摄)
  ■ 政德镜鉴

  □ 本报记者 鲍青
    本报通讯员 薛海波 杜杰

  在济宁市嘉祥县孟姑集镇,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俚词俗谚,叫“无岳不成村”,用来形容当地岳氏家族的人丁兴旺。而这一带“岳姓”的中心,便在岳楼村。
  岳楼村位于嘉祥西北15公里处。若乘车从嘉祥出发,很快便进入乡间田野。道路有时从低矮的土岗翻过,有时有精巧的小桥跨越算不得宽广的河流。两旁视野开阔,偶尔会有高大的道旁树遮住视线。举目四望,远处的村落、耕田、池塘、山岗、树林,依次映入眼帘,好一幅美妙的田园风光图。
  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岳楼村的岳镇九(名峰秀,字镇九,以字行)便从这里出发,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旅。他北上赴京赶考,西进河南任职,入京担任谏臣,还乡兴办义学,足迹所至,皆有惠政可闻。时至今日,他的事迹依旧在当地流传和回响。
  “岳镇九最后的官位并不高,但他清廉为民的精神却世代流传,对廉洁为官至今也有借鉴意义。”岳氏后人岳彩俭说。
乱世遗民,勤于耕耘
  百姓对土地的眷念,无论和平还是战乱,始终显而易见。不管自己身在何处,只要有地可耕,便一遍遍重复着世代相袭的动作和节奏。初春转暖,把珍贵的种子播撒进泥土,期待稚嫩幼苗破土而出。初夏时节,阳光雨露,灌溉荷锄,只望庄稼茂盛,田野葱茏。秋风送爽时,喜悦地刨出一窝窝硕大洋芋,收割一粒粒饱满粮食,盛装沉甸甸的自豪和满足。
  如今枝繁叶茂的岳氏家族,便是于乱世之后,来到这片荒芜的土地,靠着勤劳的双手,翻捡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家族记忆。
  “我们是岳飞之后,后来避难辗转到了山西。元末天下大乱,明初勘定宇内,齐鲁十室九空,已是满目疮痍。许多移民便奉旨从山西洪洞,千里迢迢迁徙而出。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我们的祖先岳孟明、岳仲明、岳季明兄弟三人,便跟随移民大军来到齐鲁,落户到汶上县南旺湖内。”岳彩俭说。
  兄弟三人均系匠籍出身,以红炉打铁为生。今日的岳楼村,依旧熔炉铸铁,技艺相传。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水利学家白英治理运河,他“南旺分水”借水济运,使汶水“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又在南旺南北建节水制闸38道。因此缘故,岳氏三支相继于村庄原址迁出。长兄岳孟明,率本支迁到黄河北的阳谷寿张一带;三弟岳季明一支,则迁梁山县坡北拳铺;二弟岳仲明,向西南挪动十余公里,仍留在南旺湖附近,后来建起岳楼村。
  “因为姓岳,又以熔炉铸铁为生,所以村庄开始叫岳炉。后来人丁兴旺,财力丰裕,就建了高楼,改称岳楼。”岳氏后人岳耀臣摩挲着厚厚的家谱,向记者娓娓说道。
  时光犹如缓缓流淌的运河,带走世间无数的喜怒哀乐。岳楼村的代代生民,沐浴奔流不息的流水,旧貌频频换新颜。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一个婴孩降生于岳楼村。父亲为他起名峰秀,字镇九,寄托自己美好的祝愿。后来婴孩用自己的行止,为这个平凡普通的家族,增添了值得回味的记忆。
  七岁时,岳镇九来到邻近的韩堂村,拜塾师韩康所为师,跟随他开蒙读书。韩康所褒奖他聪颖刻苦,能蔽古力学。
  求学的岁月,艰辛之外,甜蜜与苦涩并存。先是天下动乱,盗贼横行,年纪轻轻的岳镇九被迫蛰伏民间,一心读书,不问天下事。做秀才时,岳镇九便常以天下为己任,乱世之际更是期待行道治民。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24岁的他得中山东乡试举人。登第之后,不改简朴之气,依旧穿朴素寒衣。当年同榜中举者,还有后来的山左文坛领袖王士祯。但此后岳镇九的科举之路却坎坷不顺,屡次落第,直到十年后才中进士,时年已34岁。
  经吏部文选司掣选,岳镇九到河南封丘当县令。
  由书籍上的圣贤之道,投身到现实的治地安民,绝不是简单的场景转换。有时于治国安邦能侃侃而谈的儒生,到了实践中却成了摸象盲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要成为一名循吏廉官,不仅要有洁身自好的品性气节,更需熟稔民心的实践头脑。
  当时的封丘,是明末战乱的重灾区。到那里做县令,是个十足的苦差事。岳镇九踌躇满志地上任了。
茅根开荒,柳梢官运
  明末清初的河南,经过灾荒与战乱的荼毒,动荡不安,孑遗难觅。史载“多地大饥,饿殍枕藉,白骨遍野”,“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
  乱后重建、恢复秩序、发展生产,是岳镇九上任后的第一要务。他决定以“古循吏之法”来治理封丘。
  可到了封丘,呈现在岳镇九眼前的,却是田园荒芜、茅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百姓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逃荒者不绝于道。岳镇九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访问百姓,察看灾情,跑遍了全县村寨。他发现这里土地原本就贫瘠,又加明末战乱,百姓四散逃难,大量良田撂荒,以致茅草遍野。如今饥民贫寒乏力,让其锄草垦荒,无疑是强人所难。
  百姓致贫的原因厘清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扶贫济困”了。岳镇九先将封丘情况拟就奏折,上报朝廷,恳请减免钱粮赋税,让百姓有喘息之机。可清廷此时四处征战,百废待兴,财力奇绌,未批准他的请求。无奈之下,他只得自己筹划以解民忧。他决定用微薄的俸银和故乡的田产作为激励基金,动员百姓动手恢复发展生产。
  岳镇九回到老家,获得宗族支持,变卖部分田产,得到一笔充足的资金。接着他回到封丘,着手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岳镇九张贴了一份奇怪的告示。他通告县境百姓,凡是开荒刨得的茅根,县衙皆按价购买。而且谁开垦出的荒地,就归谁耕种,更免交一年税。布告一经张贴,百姓议论纷纷,叹为奇事。他们带上农具,争相下地去刨茅草。即使流落他乡的百姓,也都闻讯赶回,加入了锄草大军。几个月后,各家各户都刨出一大堆茅草根,也开垦出大片荒地。岳镇九让衙役在县衙旁开辟空地,专门用来贮存百姓上交的茅根。
  茅草清除完毕,岳镇九再次返家,购置庄稼良种。他雇用铁轮车将种子运到封丘,无偿分发给百姓。他还把收来的茅草,堆放到新开垦的土地上,任其腐烂以培育土壤肥力。经过这番努力,原本的荒野变为良田。一年之后,封丘大丰收,遍地高粱红、谷子黄、棉花白、菜花飘香,欣欣向荣。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百姓,衣食无忧,满脸喜色。
  接着岳镇九又未雨绸缪,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拉淤压碱,推广稷黍等耐碱作物,提倡合理密植,迅速改变全县面貌,把贫穷的封丘治理得地肥年丰。
  当时封丘百姓之急,一为饥寒交迫,一为柳梢转运。当时治理黄河、堵塞决口,需用埽工维持。埽工是以柳梢、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因封丘产柳,便承担了多地的用柳需求。
  可除了堤柳和圉柳外,封丘其余之柳,皆是民间纳粮土地来栽种,供官府采办。柳树生长期长,数量有限,而官府需求无穷无尽。据史载,当时如桃源、宿迁等处,使用河南之柳二百七十余万。本省黄河治理,用柳也不下百余万。
  繁重的柳梢供应,让百姓不堪其累,更影响社会安宁。
  因柳梢大量外运,当地极度乏柳。本地水患,只能砍伐桃李杏诸树来堵复决口。百姓向岳县令诉苦,言柳树并非数月一栽即可粗壮可用,官府年年催征,百姓只能四处采办,奔波劳碌应接不暇。而且柳梢即使齐备,还需百姓雇船转运,负担更加沉重。黄河泛滥无常,水势汹涌,洪波直泻,商旅畏惧,船只往来稀少,为运送柳梢要冒生命危险,船覆民死事故屡有发生。
  岳镇九经调查,发现每只运船可装柳不过二三百束,而官府给价却不抵成本,以致船只不愿承担转运,柳梢民运已难以为继,“大河又无片帆往来,百姓运柳至河干者,止有望洋而叹,官吏束手无策”。岳镇九认为,若不立即变通此策,百姓势必饱受赔累,将来必至误运,影响河道安全。他向朝廷建议,一方面减少柳梢外运量,从他处调拨备用;一方面由民运转为官运,统一贩运,降低成本。此计施行后,当地转运局面旋即好转,而百姓脱困,欢呼不已。
  待封丘社会经济好转,百姓安居乐业,岳镇九便又着手文化建设,修复当地人文古迹。
  唐时著名诗人高适,曾在封丘任过县尉。岳镇九修建高常侍祠,并定期举办祭祀典礼。春秋时,吴王夫差曾率军至封丘黄池,召开诸侯大会,与晋国争做霸主。封丘境内又有战国时宋康王所修青陵台遗迹,岳镇九皆于原址立碑,以示纪念。王士祯闻其事后,亲游其地,作《古迹三首为岳给事赋》,赞扬他能兴复古之遗迹,造福今之百姓。岳镇九所立的古黄池碑,今还有残碣存世。
  封丘任上数年,岳镇九政绩昭然。时人评价他在封丘的政绩:“真有琴鹤风度,考其治绩,惟有噪农桑,讲孝弟,视黄童白叟如父子家人。而清操饮冰……甘棠之爱,至今蔼蔼口碑间。”吏部考核地方官员,他获评循吏。事迹奏报清廷,康熙特举卓异第一,并将他调到京师任职。
  循吏终要离别,百姓眷念不舍。岳镇九离封丘当日,无数乡绅百姓前来送行。他们携妻带子,捧来家中珍宝,跪地恳求他收下心意。岳镇九执意不从,百姓便决不放行。僵持不下之际,他随手指着道旁的一块破石槽,示意若要表达心意,可将它送给自己。
  岳镇九以为,自己选中如此荒诞不经之物,又粗重破旧,百姓必然知难而退。未成想,封丘百姓在他走后,竟将破石槽连同县衙里的太湖石一并送到了岳镇九的故乡。这两样物件,至今保存完好,陈列于岳楼村岳氏宗祠中。
  更为惊奇的是,在岳镇九离任后,封丘百姓始终感念挂怀,竟几度恳请朝廷再让他到封丘任职。朝廷为安抚民意,将其父崇功调任到封丘,父子县令成为一时美谈。
肥缺显瘦,清贫甘守
  岳镇九调任京师后,先任正五品的礼科给事中。据《清史稿》载,六科给事中官位不高,权力却很大,他们“掌言职、传达纶音、勘鞫官府公事,以注销文卷,有封驳即闻”。
  清朝吸取前朝为政得失,尤为重视言官作用,把它当作监督百官、了解疾苦的重要渠道。顺治之时,皇帝就数次就求言而下诏,“关于朕的事情,有什么诏令没遵从,什么政策没兑现?诸王、贝勒、办事诸臣,有无旷职的过失?何害未除?何利未兴?言官皆可各据见闻,谏言无所遮掩。一切能启迪朕,匡弼国政的,只要属实,即可采用。即使有不当的言论,也必不加罪”。后来他又对言官群体开诚布公地说:“凡事关政治得失民生休戚,应兴应革的典章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言官们都要悉心条奏,直言无隐。”
  到了康熙时,岳镇九也曾对大臣道:“国家设立言官,专司耳目,凡政治得失,民生利弊,必须详切条陈,直言无隐,斯为称职。若但敷衍虚文,浮冗剿袭,或以不急之务,草率塞责,非朕广开言路之意。”
  在皇帝的鼓励下,言官群体竞相谏言,力陈得失。其中岳镇九更多次力陈治国安民良策、地方百姓急切之事。他封章屡上,言辞恳恳。皇帝视其奏疏为机密,往往阅后即焚毁,卓然以古谏官相期。岳镇九上奏陈事,非为沽名钓誉,若认为此事不仅有伤国体,且无济民生,绝不肯多言。他鄙视迎合揣摩之风,羞耻干谒奔竞之习,誓为朝廷存大体,为言路扶正气。
  礼科给事中除谏言讽喻外,还担任文武两闱的考官。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皇帝钦点岳镇九为会试同考官、殿试收卷官,复充武会试同考官。担任考官期间,他悉秉虚公,所拔多宿学英伟之士。他对选拔的人才,都砥名砺行,以古之廉吏作为勉励的楷模,对他们悉心培植呵护。若遇清贫有才的子弟,还时常留之邸舍,嘘寒问暖,关心备至。而他自己,饮食却居处淡泊,将微薪薄禄用于赈济旁人。学子受其恩惠,争自濯磨,各期不负所学,以图建功立业。
  因为谏言得体、选才有方,康熙提拔他任刑科给事中的最高长官掌印给事中。刑科掌印给事中,其职责除谏言外,还“分稽刑名”,“稽核刑名案件,复奏死刑重案”。对于经“朝审”“秋审”后议定为“情实”的人犯,刑科可以“三复奏闻”,即在勾决下达执行死刑命令之日,三次复奏请皇帝再予考虑。
  因为掌管刑名、判决生死,岳镇九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部分囚犯的生杀大权。那些罪人家属,为了减轻或逃避刑罚,纷纷登门求情,而意欲贿赂者更是络绎不绝。岳镇九于请托枉法之事,一律依凭法条严格执行,从不顾及颜面以徇私情。因为办事公正廉明,他赢得了正直朝臣的喝彩,却也无形中得罪了某些权贵高官。
  任职兢兢业业、政绩有目共睹,康熙再让他兼任钱粮之事,负责稽查赃罚赎锾银谷细数。如果说此前的给事中职务,只是权重,如今介入钱粮之事,则是不折不扣的肥缺了。
  “相传他在京师办公,负责钱粮的核查。每天送来的金钱,在府衙堆成了高高的小山。可他面对金钱诱惑,只是任由它堆放,分文不取,以致时间久了竟生出绿锈。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以致有‘肥缺显瘦’的时评。”岳彩俭说。
砖瓦归乡,銮驾相伴
  岳镇九生性刚直,为人落落寡合,在朝中不结党营私,也不阿附权贵。虽然获得了康熙信任,却也遭到了权贵嫉恨。更兼他负职刑名,兼管钱粮,不仅严于律己,对他人也等同待之,更受到同僚非议。
  久而久之,岳镇九也觉得官场波云诡谲,自己性格难以久处。随着时间推移,他和主政大臣明珠的矛盾日深,难以调和。又因年岁渐高,精力不逮,便萌生了归隐林泉的退意。他奏请皇上,请求卸去官职,告老还乡。康熙见其心甚为坚决,便无奈同意。为表对他的敬重,特恩赐蟒袍一件,择日为他送行。
  岳镇九先后为官几十年,退隐时竟没有什么积蓄,穷酸落魄。他虽然笃信清廉自守可内心坦然,家人却觉得颜面有些挂不住。他们差人打造了一些箱笼,装上砖石瓦砾之物,来冒充金银细软。未成想,岳氏政敌闻风而动,立刻向朝廷上奏,告发他贪污纳贿。
  康熙闻讯非常重视,派人将这些箱笼抬至大殿之上,亲自打开查验。看到一箱箱砖瓦倒出,众朝臣无不大跌眼镜。康熙也是愕然,便询问岳镇九为何如此这般。岳镇九据实上报:“伴驾多年,自认为官清廉,家中并无积蓄。家人嫌我寒酸,所以如此这般,皆为脸面而已。”
  康熙深为感动,感叹岳镇九居膏腴之官,却能清廉自守,颇为难得。康熙不仅丰厚赏赐了岳镇九,还以半朝銮驾的高规格,护送他返乡安居。这半朝銮驾,包括旗、锣、牌、扇、金瓜、钺斧。銮驾的部分遗存,还保留在岳楼村宗祠里。
兴办义学,崇祀乡贤
  返乡之后的岳镇九,不慕名利,恬淡自守,经常穿一身粗布衣,在乡村走动流连,与村民促膝畅谈、同居同耕,没有丝毫官员的架子。
  在《岳氏家谱》中,便记载着他退休后的诸多趣事。某日无事,岳镇九便穿布衣,在村前散步观景。路上有农夫拉车上坡极为吃力,见有人在路旁,便顺手招呼上前帮忙。岳镇九二话没说,撸起衣服就帮着将车推过土岗。那人道谢后,便继续赶路。
  这一切,都被田间忙碌的一位农人看在眼里。他跑出庄稼地,快步流星追上拉车人,质问道:“你知道刚才帮推车的人是谁吗?他可是在京城做过大官的岳老爷!”
  拉车人听说后,心中骇然,立刻放下车,跑到岳镇九面前噗通跪下,口中忙道:“岳老爷,我不知是您老人家,不该有劳大驾。我该死!我该死!”
  岳镇九将其扶起,便问是何人告知自己的身份。那推车人便指向身旁的农夫。岳镇九把农夫叫过来,问道:“是你告诉他我是岳镇九吗?”
  那人喃喃道:“是的。他不该让您老人家为他推车。”岳镇九严肃地说:“既然你说我不该帮他推车,那你就帮他推车吧。你去帮他把车一直推到前方官道再回来吧。”其不喜身份等级之深,竟然至于此。
  岳镇九在乡间乐于公益,众人皆知。他还兴办义学,崇祀乡贤,兴建家庙,续修家谱,以自己的影响力为乡野文化事业作贡献。
  康熙五十九年,年逾九旬的岳镇九病故于家。正如同僚魏象枢所预言的:“先生之德业日进,其福、其寿,当与国运同新。”
  岳镇九故去后,其品德和事迹在故乡流传,成为岳氏族人行事的楷模和准绳。至清末民初时,族人岳子良任地方官,清廉自守,颇有善政。待其卒后,九县乡亲募资刻碑,示纪念表哀思。石碑今存岳氏宗祠内。
  如今,孟姑集镇依托本地文化资源,挖掘和弘扬岳镇九的廉洁精神。岳峰秀纪念馆和忠孝廉文化展览馆,已成为嘉祥县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