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聊城大学:舞动学科建设龙头

2017-07-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齐汝林 王秀清
  
  在冀鲁豫交界,聊城大学作为唯一冠以“大学”之名的高校,一直承担着“龙头”的重任,而今聊大人又再次舞动起她那昂扬奋进的学科建设龙头,纵横海内外——
  刚刚成功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名单的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作为推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度交流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掀动了国际地缘政治版图中一块小“撬板”,引发国际关注。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美国正把太平洋输给中国》,表达了“美国的湖”已然变成了中国的海上通道的遗憾。
  获悉国家汉办批准聊城大学在萨摩亚兴办孔子学院后,在萨摩亚支教的聊城大学教师远隔千山万水,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喜悦与自豪之情。与此同时,聊城大学在约旦费城大学兴办的孔子学院,成功获批约旦高等教育史上首个汉语与中国文学本科专业,真正将学科建设做到了国际大舞台,受到国务院领导的称赞。
  作为全国首家以运河学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科研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近日迎来全国政协领导的视察,聊大在大运河“申遗”和运河文化研究中所作贡献获充分肯定……
  一系列品牌亮点的背后,是聊城大学近年来学科建设的“井喷”发展,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2名教授近三年连续入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学术大咖纷纷加盟聊大,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平台27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20多项。
  一项项衡量高校办学实力的硬指标,折射出近年来聊城大学学科建设的跨越发展之路。当地方高校的发展困境屡屡被人提起时,聊城大学何以突出重围,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使命导向、战略驱动、胸怀天下、敢为人先,聊大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达人迭出
  重点学科群落青蓝相继
  近日,美国化学会杂志ACS Nano刊登了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曲孔岗博士在析氢催化剂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化石能源造成环境污染且日益枯竭,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目前,在应用中使用的Pt金属析氢催化剂价格昂贵、储量稀少。曲孔岗博士利用聚多巴胺作为平台,合成了氮硼、氮磷和氮硫双掺杂的三种碳纳米片层材料,作为电催化剂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曲孔岗博士认为,科研工作意味着在磨练中对人生境界的逐渐提升,“面对实验失败时,我想的是如何把这样一件坏事变成好事,在总结原因中,寻找突破的办法。”
  “做研究不在于发表文章数量多少,重点是做研究的眼界,要率先在前沿问题上开展真正的有开创性的工作,关注这个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前不久,著名科学文献出版机构爱思唯尔“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共收录1776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聊城大学张永忠教授在兽医学、李文智教授在材料科学学科领域再次登榜。这也是两位教授继入选2014、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之后,连续第三次入围该榜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兽医学榜单中,全国仅有4位学者入选。
  “以功利之心求学术者,必难得其功利;把科研当日子过,以审美之心爱其学术者,则必将得其意外之收获。”聊城大学丁延峰教授跑遍了国内藏有海源阁遗书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私人藏书院,搜集海源阁藏书资料数百万字,做了50多万字的笔记。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评为“优秀”等级,并被收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如今,丁延峰教授的海源阁藏书研究已成为私家藏书研究的一个范例……
  2016年,聊城大学蔡先金教授作为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所著的《简帛文学研究》一书,作为全国48项成果之一,被收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此领域研究在全面梳理出土的先秦、秦汉简牍帛书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简帛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研究,填补了学术研究空白。同时,蔡先金教授的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
  这些“学术达人”群像,是学殖深厚、薪火相传的聊城大学学科发展之缩影。而早在1979年,学校就凭着坚实的学科积累,招收培养化学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山东省最早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之一。中文系薛绥之先生主持的全国鲁迅研究重点项目,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在当时国内外鲁迅生平资料搜集和研究方面达到了最高水平。化学系的杜国忠、齐蕙珍教授,把实验室当成自己的家,主持的“棉籽综合利用研究”最终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聊城大学国际共运学科作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山东省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基地,共产国际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走在了国内学术界的前沿。还有参与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王世舜等教授们,呕心沥血,历时三载,编撰词目3000余条近百万字,荣获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英语系的张传真、星兆钧、肖文学等老师,结合所授的课程将英语学科研究推向最前沿。他们治学精神和师者情怀,一直传承到今天。
  2015年9月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显示,聊城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6年该学科首批入围山东省一流学科,是山东省唯一非博士单位入围的高校。这些成绩也表明,聊城大学在地方高校中具有了建设“双一流”、打造一流特色的实力和基础,也标志着少数重点建设学科已经进入国内先进行列,部分重点建设学科已经进入业内和省内先进行列。
  最好的守业是创业,新时期,聊大人对大学存在的价值、一流大学的本质、大学的时代使命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们认为,大学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而实现“以生为本”的前提是“以学术为本”,“大学以学术为本,大学是学术组织,才是最合理的逻辑起点,所以大学生命维系更多依靠的是学术影响力。”校长蔡先金说。
  在此基础上,学校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优势特色与综合发展相融,推进资源优化与整合,遴选出化学、系统科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等4个学科,按照博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进行重点培育。各培育学科打破学院、学科之间的界限与壁垒,适度扩大了学科外延,加大了相近学科的融合与重组,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创新团队。目前,以培育学科为核心、以相近学科为支撑,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已然形成。
  
  战略驱动
  特色创新平台力创“国字号”
  2014年6月,一批从聊城发出的图书资料运抵北京,为5个月后国家领导人出访斐济,提供基础性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全部来自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同年11月份,也正是在国家领导人出访斐济期间,国家级学术期刊《太平洋学报》第11期集中刊发了聊城大学的12篇学术论文,奠定了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在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早在2012年,基于对太平洋岛国战略地位重要性等多方判断,聊城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独立建制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学术机构——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国世界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几年来,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了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诸卷12种以及《一带一路列国志》《一带一路名城志》,其撰写提交的研究报告多次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近日,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专家审核,成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22个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之一,此前,该中心团队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并成为山东省首批15家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肿瘤患者在检查中发现癌变细胞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中后期,而我们在患者的外围循环里的DNA等物质里就有可能发现早期的肿瘤细胞,从而进行早期治疗,更好地挽救病患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著名血液病学基础研究专家、聊城大学中原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吴亚平带领中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同事们,建立了医学基因组学平台、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平台、单细胞研究平台以及临床服务平台,研究揭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措施。2014年,吴亚平教授荣获“齐鲁友谊奖”,这是山东省政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此前的2013年12月30日,聊城大学·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原生物医学研究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人类生殖遗传研究所在聊城大学揭牌成立。目前,聊城市已将中原生物医学研究院及相关机构并入聊城大学,院长吴亚平教授正带领众多国内外专家团队,开展民生健康研究,催生多项省级重大科研奖励,力求把研究院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研究基地。
  明清时期的聊城与临清是中国闻名的运河重镇,地处运河之乡,聊城大学很早就开始了对于运河文化的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聊大人就率先突破禁区,开展运河畔冠县平民教育家武训研究,先后召开了多次全国武训研讨会和纪念武训逝世100周年座谈会,成为武训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诸多专家学者坚持开展《水浒传》、《金瓶梅》、谢榛及聊城地方史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谢榛全集校笺》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校曾被誉为全国四大金瓶梅文化研究中心之一。同时,一批教授坚持开展鲁西民俗调查、研究和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聊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被山东省文化厅列为首批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特别是关于大运河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等填补了研究空白,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依托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这一山东高校同类学科中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成立的运河文化研究基地,是山东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运河文化研究领域全国首家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12年6月扩建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运河研究机构——中国运河学研究院,现已建成全国唯一的“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和“运河民间文献数据库”,在运河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以及“后运河时代”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从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到中原生物医学研究院再到运河学研究院,聊城大学虽地处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但一代代聊大人没有固步自封、怨天尤人,而是勇于打破思想观念的“天花板”,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国字号“思想库”、“科技苑”和“智囊团”,积极将地域劣势转化为安心做学问的学科科研优势,营造出大学以学术为灵魂、教师以学术为志业、以宁静之心做一流事业的浓郁氛围,走出了一条在落后地区办领军学科科研平台的创新之路。
  
  顶天立地
  一流学科驱动“鲁西硅谷”
  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需求,大学就应该有行动,这是大学的时代使命与责任,也是大学自身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在多年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聊城大学敢于“顶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懈追求学术顶峰,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聚焦到科技文化前沿、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上;更甘于“立地”,扎根区域,服务地方,在引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打造一流学科。
  目前,聊城大学已建成了化学储能与新能源技术、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生命健康与生物制药、有色金属材料与深加工等应用学科体系。学校联合抗体药物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生物制药研究院,与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成功申报了山东省抗体药物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纳米药物与释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学校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结合“质量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学校联合中检学会、省质监局、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整合多方资源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质量学院,设立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以打造“国内知名的质量管理与检验检疫理论体系和专业技术的研究与交流中心”为目标,高起点搭建起质量发展研究平台。与聊城市人民医院联合成立中原生物医学研究院,开展民生健康研究,催生多项省级重大科研奖励。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聊城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聊城大学聊城发展研究院的横向课题研究报告《聊城开发区建设国家级开发区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起了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为让这一报告“紧扣需求、研需结合、前瞻领先、确保管用”,调研组成员在对聊城开发区实际情况深入调研掌握的基础上多次走访国家发改委、经贸委、商务部、省发改委、商贸厅等部门;多次奔赴苏州、昆山、烟台等地实地考察;百余次组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不同层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完成。这是聊城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代表之一。依托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功能材料研究室、新能源汽车研究所等平台,聊城大学实现了“橡胶均匀剂研发”“氧化锆彩色陶瓷刀的研发”“改性酚醛树脂”“电动汽车用开关磁阻电机的研发”等120余项实质性科技研发,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其中“既有建筑改造与墙改节能”的成功实施,一年为地方政府节约资金1500万元;“玉米淀粉生产化工醇”“新型农用无滴大棚膜”等重大项目与“聚氨酯保温材料开发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纸浆模塑自动生产装置”等20余项应用技术的成功实施或生产应用,更是为企业和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个个项目实施应用的背后,是校企两地科研工作人员通力合作、联合科研攻关成果的鼎力支撑。多年来,聊城大学着眼于整个产业结构转型问题,追求大学对国家和区域发展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性贡献,学术骨干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有效促进了大学与经济社会的共生发展。
  站在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的潮头,聊城大学提出了建设一流区域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塑造一流的大学精神,创建一流的育人体系,营造一流的大学氛围,提供一流的保障系统,赢得一流的大学声誉,成为聊城大学新的更高追求。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聊城大学的全体师生都在矢志不移、孜孜以求地努力着,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