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基层首诊率是如何做到的?

——胶州市铺集镇卫生院的基层诊疗新路

2017-07-19 作者: 白晓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白晓 宋弢
    本报通讯员 刘伟 刘炳利

  铺集镇位于胶州、高密、诸城三市交界处,距三市市中心均为70里路,俗称“七十里铺”。铺集镇卫生院曾是一所一度濒临关门的乡镇卫生院。近年来,该院的业务收入、住院人次连续翻番。去年,该院基层首诊率高达95%。
  变化源自该卫生院趟出的基层诊疗新路子:通过设置基层“博士门诊”、搭建“健康物联网”、建立医护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把大多数患者留在了基层,为村民健康把好了“第一道门”,走出了基层诊疗的全新模式。
开设基层“博士门诊”
  铺集镇黔陬村村民迟增聚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到黔陬中心卫生室就诊,之后转入铺集镇卫生院住院。经“博士门诊”专家会诊后,乘坐青医直通车转诊到青大附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第三天回卫生院康复治疗。
  “博士门诊”是铺集镇卫生院基于“将专家请到基层,让患者少跑腿,让基层医生学技术”的思路,邀请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等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前来坐诊,解决了关键的“人”的问题,顺利推进了基层首诊。
  “我们在省内率先开设基层‘博士门诊’,问诊的大夫全部都是来自青岛医学院的博士,群众到卫生院就诊即可预约上级医院专家服务,铺集镇的居民不出镇就可以享受到顶级专家的面对面服务。”铺集镇卫生院院长王广金介绍,卫生院还与三甲医院建立了绿色转诊通道,配备了一辆青医直通车,用于接送青医专家,方便患者转诊。
  “现在基本可以说,小病在社区就能看,大病到医院也方便。”迟增聚说,病情比较严重的,可从卫生室乘坐直通车转到卫生院做进一步检查,检查完后再坐直通车回村卫生室继续治疗,在卫生室还可以预约专家进行远程视频会诊。
  “想把患者留在基层,卫生院必须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王广金认为,博士到基层卫生院坐诊、带教,帮助卫生院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升了基层卫生院的专业技术水平,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就医条件,“既给基层卫生院带来了技术,又给患者带来了方便。”
监护仪放到炕头上
  “喂,是巩振桥吗?你是不是不舒服?你别动啊,赶紧含化硝酸甘油,我马上就到。”近日,铺集镇卫生院主治医生崔广伟发现监测仪上一位患者心跳异常,直接拨通了患者的号码。
  得益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铺集镇卫生院在国内率先打造属于农民自己的“健康物联网”,将监护仪放到了农家炕头上,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多参数健康实时监护。
  王广金介绍,“健康物联网”就是利用远程健康监护系统,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长期卧床患者等提供日常居家血压、心功能、血氧饱和度、脉搏、呼吸频率等健康指标监测,监测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医院工作站,方便医师进行远程监护。
  “监护平台覆盖全镇43个村160多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他们的心率、血压等数据会实时传送到平台,医生能及时发现、处理。”崔广伟说,有了“健康物联网”,患者在家24小时都能享受实时的医疗服务,“遇突发状况,可通过GPS定位第一时间赶赴患者家中,1小时就可送患者到上级医院。”
  据了解,卫生院值班医生24小时开机实时监控,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实时掌握患者的血压、心电等重要生命体征信息,监控患者病情变化。
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卢桂兰老人因脑梗塞卧床多年,老伴已去世,生活不能自理,一直由子女照料。因脑干梗塞,四肢无力、肌肉严重萎缩呈强直状态,老人臀部生了多处褥疮。
  上周,患者女儿给镇卫生院打去了求助电话:“去年你们帮忙处理过母亲的褥疮,效果很好,请问现在能不能再帮我们处理一下?”
  接到求助电话后,卫生院立即安排医生赶到患者家中,对老人褥疮部位进行局部消毒并轻度清创,去除了部分坏死组织。
  “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基层医疗机构具备了‘首诊’条件。”王广金表示,目前,卫生院已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由上级医院医师、卫生院全科医师、公卫医师、社区护士及卫生室乡村医生等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村民提供“登门入户”的零距离医疗卫生服务。
  铺集镇卫生院这种“登门入户”的服务模式,从便民、惠民入手,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基层就医的便利和实惠,提升了群众对卫生院的满意度与信任程度,也逐渐改变了看病不能去基层的固化观念。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是医改的大方向。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枢纽,乡镇卫生院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胶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周刚表示,乡镇卫生院只有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医疗服务,实现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才能为群众提供公平、有效、经济、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为百姓健康守好“第一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