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顺利过河后,部队进行原地休息,因为太过疲惫,他睡了过去。一觉醒来,他发现周围竟空无一人……

杨金华:13岁少年的坎坷从军路

2017-07-19 作者: 刘一颖 来源: 大众日报
  青年时代的杨金华
  佩戴勋章的杨金华
  ■ 烽火八年 山河壮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这是父亲亲笔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他的抗战经历。”杨金华的女儿杨朝光说。杨金华1925年6月出生,13岁时参军入伍,成为八路军129师津浦支队一营营部勤务员。他经历了近百次战斗,在战争炮火中成长,抗战胜利后,在华东军政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家乡,在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工作,直至离休。今年6月,92岁的杨金华因病在济南逝世。近日,杨朝光接受采访,讲述其父的抗战故事。
深夜赶路,只为参军当八路
  杨金华出生在乐陵县孔镇刘绳匠村的一户贫苦农家,家中还有一位比他年长三岁的哥哥。在他1岁时,母亲去世。为了改变家庭困境,父亲决定闯关东,补贴家用。一时间,杨金华和哥哥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幸好,善良的二伯父将兄弟二人接回家中教养。“听父亲说,其实二爷爷日子过得也很艰难,但对他们很好,还送他们进学堂学习。”杨朝光说。
  1938年春,13岁的杨金华看到村中来了许多穿着一样衣服的人,他们下地帮老百姓干农活,在这家挑水、又在那家打扫院子。对此感到好奇的杨金华,听到大人们在说:“八路军真是好人啊,心里有咱们老百姓。”于是,“参军当八路”这颗种子就埋在了杨金华的心中。八路军离开村子后,杨金华参军的念头愈发强烈,于是,他悄悄打听参军报名点在哪里。得知报名点在离家20公里远的乐陵县城后,杨金华找到出过远门的村民问道:“叔,俺想去县城,咋走啊?”好心的村民详细地列举前往县城途径的村子。杨金华第一次听到这么多村名,有点发懵,又问道:“有没有好记的路?”“从咱村东头出去,沿着马颊河走,直接到善化桥村,那里到县城还有十多里地。”杨金华将路线记在心里,准备离家出走,去县城参军。
  一天,二伯父外出打工,杨金华对哥哥说道:“我走了,我去哪里你甭管了。”令杨金华没想到的是,那次告别竟是兄弟二人的永别。“父亲离开后,我大爷随后也参加了八路军,在1941年和日军的战斗中,牺牲了。父亲还说,爷爷1943年从东北回家后,因为两个儿子都当了八路军,受到牵连,多次被汉奸抓了去毒打。”
  这是杨金华第一次出远门,他沿着河岸一直走,直到傍晚,终于走到城南关,累得走不动了,只能在树下休息。很快天黑了下来,杨金华身无分文,没有地方可去,只得在一户人家门口窝了一夜。那夜,杨金华又饿又累,却没睡着,想到父母离别和自己的身世,想到走了这么远前途仍未可知,想到没有人领路、不知能否找到报名点,想着想着愁得哭了起来。第二天一早,没水喝、没饭吃的杨金华在城门附近探视,看到城门两旁各站一位岗哨。他不敢进城,也不敢上前问,只能在城外转悠。又至太阳偏西之时,一位60多岁的热心人看到可怜兮兮的杨金华,问道:“娃子,你在这儿干啥?”杨金华也不敢抬头看,哭着说;“我想来当兵,但不知道上哪儿去找。”他笑着说:“别哭了,跟我来,我带你去。”说着,他用衣袖给杨金华擦了擦眼泪。这位热心人将杨金华领到八路军报名处,说这个娃子要当兵。到了报名点,连长询问基本情况后,得知杨金华两天没吃饭,急忙把他送到伙房让他先填饱肚子。杨金华吃饱后,领到一支马枪,成为一班的一名战士。次日早晨,杨金华跟着队伍跑操,但他身体太瘦弱,扛不动马枪,更别说扛枪行军了。连长看到后,说:“小鬼,你到伙房去学做饭吧。”
  杨金华去了伙房,发现那位好心人原来是伙房的炊事班长,叫赵廷。他看到杨金华到来,十分开心,对其关怀有加。没过多久,营里来了一位新教导员,名为刘桂生,杨金华便被调为他的勤务员。
不幸走散,坚守信念归部队
  1939年,刚过春节,刘桂生完成了在军政干部学校夏蔚分校的学习,被分配到泰安王家庄,杨金华随其一同前往。那天早晨,正准备起程,忽然飞来八架日军的飞机,在空中高低盘旋,声音震耳欲聋,但没有进行轰炸。“父亲说,那是因为他们躲在一座天主教堂里,教堂还住着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所以,日军没有扔炮弹。”
  看着敌机飞远后,刘桂生、杨金华等人立即赶路,走了大约10公里,敌机归来,狂轰乱炸,一时人仰马翻。刘桂生赶紧拉起杨金华,两人在浓烟中迅速撤离,好在没有受伤。六天后,两人终于到达目的地。可刚到营地,却又接到上级命令,前往沂水,协助当地部队反攻,夺回被日军占据的地区。杨金华跟着队伍向东前进,在桃花坪村碰到另一支八路军队伍,让他惊喜的是,这支队伍竟是津浦支队一营一连。与老战友重逢,令杨金华十分兴奋,他希望能留在原来的队伍中。经过上级批准,杨金华又回到了津浦支队一营,成为孙怀堂连长的勤务员。一日,忽然有30多名日军进犯我军,战斗打得很激烈,日军死伤多人,我军没有伤亡。但因驻点暴露,部队需立即转移,趁着夜色,行军过沂河。“那正是秋天,河水涨高,他们手牵手,或者牵着马尾巴过河。”顺利过河后,部队进行原地休息,因为太过疲惫,杨金华睡了过去。一觉醒来,杨金华发现周围竟空无一人!
  杨金华告诉自己冷静下来,观察周围,看看有没有部队行军留下的痕迹。这时,他发现不远处有道河岔子,他猜测部队可能是从那边往前走了,于是,他匆忙下水。谁知,那是一个深水潭子,杨金华一进去就被水没过头顶,呛了两口水。幸好,他以前学过下水,但身上的行李背包被水浸透,更加沉重。挣扎着,杨金华终于上了岸。顾不上身上淌水,他四处观望,借着微弱的月光,看到远处有个小茅草屋,走近一看,屋子里堆满了麦秸,是老百姓存放庄稼的仓库。他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拧尽水,晾在麦秸上,赤着身,把背包里的东西一一掏出来,晾好。又是一夜未眠,天刚亮,杨金华穿上还湿着的衣服,准备吃点煎饼,就去寻找部队。煎饼都被泡透了,已经糊在粮袋上了。拿不出来,只能啃粮袋。突然,杨金华听到有动静,小心谨慎地走出屋子,一位年轻的村民进了院子。看到穿着一身湿衣服的小八路,村民很是好奇,得知杨金华与部队走散了,便热情地邀请他前往自己家中先住下,然后等机会归队。无处可去的杨金华跟着村民回了村子,听村民介绍,村子叫张庄,他叫张惠东。到了张家,杨金华看到院子里有棵果树,结满了果子,想着摘下个“甜梨”吃。摘下果子后,杨金华使劲一咬,却没咬动,还险些划破了嘴唇。“这是核桃,得砸开吃。”张惠东笑着说。
  一心归队的杨金华每天都催张惠东帮忙打听部队的消息,终于有一天,张惠东跑着进家,对杨金华说道:“村里来了一位八路军在招兵,你快去看看。”告别了善良的张家人,杨金华找到前来募集兵员的八路军,原来是八支队的褚芳浦。跟着褚芳浦,杨金华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部队。
五井大捷,活捉一名日本兵
  杨金华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据杨朝光透露,五井大捷是杨金华常常提起的一次战斗。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在五井镇对日军的战斗节节胜利,引起了日军的恐慌。于是,日军决定趁我军不备,进行一场偷袭行动。1939年10月25日凌晨,日军发起行动,将我军4名放哨的士兵杀死,正准备大举进攻之时,一阵起床号响起。他们以为行动被发现,只能鸣枪战斗。其实,那是我军司号员半夜醒来,误以为已是天明,就吹响了号。真是老天助我,这一阵号声化为开战的号角,我军立刻投入战斗中。
  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副司令员钱钧,一边命令骑兵连火速派人向上级报告,一面商议作战方案,先击溃伪军,再集中兵力对付日军,形成合围之势,争取打一个歼灭战。伪军见东门强攻不行,便试图借着村北的一条大沟作掩护,迂回到北门实施偷袭。一营营长李福泽到北门时,进攻的伪军已快到围墙跟前,他向伪军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可是效果甚微,他当即命令开枪,很快,伪军自乱阵脚,溃散落跑。伪军逃跑后,日军也很快被包围。
  经过17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共毙日军30余名、击溃伪军300余名,缴获迫击炮两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步枪31支、手枪2支、机枪子弹1箱、步枪子弹5万余发,以及钢盔、刺刀等一大批战利品。其中,有一名日军因掉在枯井内没被击毙被俘,这位名为山本的日军被送到政治部敌工科。经过耐心的政治教育,他成为反战同盟的一名战士。杨金华和他同住在一个酱醋院子,两人熟识后,山本教会杨金华一首日语反战歌曲,歌词大意是:日本士兵们,回国去吧,战争是残酷的,我们日本进行的是非正义侵略战争,我们父母妻儿正等待我们回去啊。
两次受伤,山中战斗险境多
  “父亲第一次受伤,是在参军两年后,被弹片伤到了腰部。”1940年,杨金华随部队向蒙阴、新泰地区转移,当夜,便在距博山县30公里的地方和日军交火,我军一边打一边撤离,终于成功突围,转移出去。那时已是夏天,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粮食可吃,只能吃地瓜干。一天早上,正吃着早饭,忽然机关枪响起,起初,我军以为是自己部队回来进行射击训练。可紧接着,炮弹就射了过来,大家才意识到是敌人来了,急忙向玉米、高粱地撤退。那次战斗,我军损失惨重,丢了一门小钢炮,还遗失了不少珍贵的资料。
  不久,日军又利用飞机在山上开始“扫荡”,在敌人的一次轰炸中,杨金华被弹片击中腰部。负伤的杨金华被送到陈家庄一户刘姓人家疗伤,每天用碘酒消毒伤口,三天换一次纱布,其间还要不时转移,躲避汉奸搜捕。后来,杨金华被送到部队医院,进行手术,取出了弹片。
  1942年夏天,杨金华得了疟疾。“那是一种怪病,先感觉冷,然后高烧,头疼得受不了。父亲说,他在中午最热的时候,穿着衣服走在院子里,还冷得发抖打颤。”上级领导看到杨金华身体状况欠佳,找他谈话说道:“在部队又行军又战斗,你身体吃不消,现在环境又这样恶劣,你留下,等病好了可以再调回来。” 
  10月的一天,在贸税局工作的杨金华接到命令,去甄家瞳开展工作,谁知碰上了日军大扫荡。日军一来,老百姓都跑了,村子里看不见一个人。当晚,杨金华提心吊胆地躲进一户百姓家的饭屋里。清晨,他出了屋子准备回单位。在回程路上,他发现前方有支部队,大约有50多人,一色灰军装,全都骑着马,还有几名女同志,有一位身披大衣的人看着像是领导。他刚想上前,跟着队伍一起走,可一想到我军是穿黄色军装,便没有贸然上前。
  就在这时,枪声响起,日军掀起又一轮“扫荡”。子弹四射,树叶哗啦啦响,被炸起的石头都能伤人。经过激烈厮杀,终于撕开日军围堵的口子。杨金华先跟着身着灰色军装的士兵突围,随后就碰到了八路军,他赶紧回到队伍。在突围的过程中,因山势太陡,不能行走,只能屁股着地向下滑,身边不时有石头滚落,甚至有马匹跌落。杨金华在滑落时,不巧撞到一块锋利的石头上,撞断了一条肋骨,伤着了肺。他强忍伤痛,根据记忆回到根据地,找到部队。后来杨金华才知道,那灰衣军队是东北军第57军111师师长常恩多的部队,他因不赞同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带领部队前来与我军一起抗日。
  历经波折重返部队的杨金华继续着自己的抗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