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民间投资有门 有效投资有望

2017-07-10 作者: 盛刚 来源: 大众日报
  □盛刚

  ■政府要做的也不只是将大门打开,还需要营造权利、机会和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和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投资者在平等竞争中能靠“本事”吃饭并获取合理收益,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促进有效投资也自在情理之中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促进有效投资,拿出更多优质资产,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在国家层面连续出台政策促进民资投资之外,各地方政府近期也在行动,包括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诸多省市都陆续出台政策,从各方面推动民间资本投资。这次会议部署的“实招”和各地的举措,给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相关领域投资释放了更多积极信号。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在高度重视发挥投资的作用同时,更强调高质量的有效投资。而在当前地方财政和地方债务制约的情况下,通过加大货币供给的方式提升投资增速,不但难以持续,副作用也大。资金来自哪里?关键在于激活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因为,单靠政府财力投资独木难支,用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可以“四两拨千斤”,而资本的嗅觉最灵敏,最能找准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只要有机会又少限制,民间投资也最有投资热情。因此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为主的社会资本的作用。
  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2013年以来,中央层面核准项目数量减少90%以上,据抽样调查办理时间也缩短90%以上,相关改革举措激发了社会投资活力。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回暖,1-5月份累计投资增速6.8%,明显好于去年全年3.2%的水平。随着下半年改革举措加大,民间投资状况有望继续改善。
  国务院常务会议更加明确了国家力促经济“由虚转实”、放宽社会领域投资的政策导向。会议决定,要通过PPP模式盘活政府手上有稳定现金流的存量资产,要拿出更多优质资产,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各类投资,回收资金继续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实现良性循环。而要做到这些,仅提要求不够,必须进一步聚焦对投资主体的不合理束缚,加大改革力度。为此,会议强调,简政放权方面,“多证合一”和放宽社会领域投资等要有新突破;项目审批方面,要简化事前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政策制定方面,要营造公平法治环境,对在国内注册的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强调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绝非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寄望民间资本拉动投资实现稳增长的权宜之计。实际上,我国正在进行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核心要义是通过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转效率和民生水平。而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促进有效投资正是其中重要一环。所以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对解除行业过度管制、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矫正金融供给体系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若相关政策能落实到位,不但稳增长成效明显,对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和整体结构失衡难题,不但要消除过剩产能还要释放供给潜力,社会资本在这方面应能发挥更大作用。比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收入提高,现在人们对环保、出行、教育医疗和文化旅游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些领域的服务产品供给明显滞后,拉低了百姓的民生福利感受。之所以长期有效供给不足,和这些领域普遍存在政府过度管制有关。由于社会资源难以充分进入,公平有效竞争无法形成,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提供服务便成了奢望。而投融资渠道不够顺畅合理,以银行借贷为主的传统模式造成融资难贵,是限制这些行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要释放社会资本对投资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打破不当政策管制,创新投融资机制,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和融资难度。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和各地新一轮促民间投资政策密集出台,不仅意味着民间资本将能得到更大投资回报,而且发出进一步开放和改革的信号。政府要做的也不只是将大门打开,还需要营造权利、机会和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和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投资者在平等竞争中能靠“本事”吃饭并获取合理收益,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促进有效投资也自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