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觉发展,济南高新实验中学教育改革新理念——

基于学生的完整成长

2017-07-06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刘学东 王广辉

  6月20日,在济南高新区斥巨资打造的特色高中——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一支200人的贵州教育考察团到此参观学习。从4月中旬至今,全国各地已有5支教育考察团来访学习。一批批省内外学校来此“取经”,它的吸引力来自哪里?答案是它卓有成效的学校改革。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全体学生的日常习惯;“自我教育”的课程化、系列化、制度化和常态化,让学生、教师的精神面貌阳光向上;基于集体备课和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的转变……
“三自”理念的核心是自觉发展
  2016年8月,校长高一鸣走进高新区实验中学的大门。面对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通高中,多年管理经验告诉他,要想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成绩,彻底改变落后局面,就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与创新。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大家达成共识,即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基于学生的完整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该校教代会上,基于学生的完整成长的“三自”教育理念正式落地。
  “三自”即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觉发展。其中,自主学习即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技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我教育,即通过创新德育教育,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全面发展;自觉发展,即通过创新学校课程设置,形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多类别、多层次、多项目的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新课改提出的一个理念是,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高一鸣介绍,“三自”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它的核心是自觉发展,基本途径是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自觉发展、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
“导学用”大课堂焕发活力
  教育是否发生转变,从课堂上就可窥见一斑。
  “以前预习只是随便看一下课本,现在老师提前一天发导学案,我们按照导学案的要求预习,基本能掌握80%的教材内容,搞不懂的同学间互相谈论,再不懂就问老师,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高二(6)班学生季昌炜说。
  张燕是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从上学期开始,她的课堂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上课前,她通过看学生完成的导学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上课后并不着急讲,而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困惑点,仍无法解决的她再进行点拨和讲解。她发现,课堂上的这种“放手”,反而激发了学生强劲的学习动力,自学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这种新颖的课堂模式,就是学校正在推进的“导学用大课堂”。“导”是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它注重的是“导而弗牵”;“学”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用”是指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大课堂”是指统筹安排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习和正课时间,而不局限于45分钟的“小课堂”。
  “这种课堂模式,要求教师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该校督导室主任陈方勇介绍,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流程。为让教师跟上改革的步伐,学校还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不仅请知名教育专家到校指导,而且每个学科组每年还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今年高三学科组就到上海、杭州学习了选课走班、信息化教学的先进经验,为迎接新高考改革作准备。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那次运动会真是棒极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虽然已过去大半年,但高二(12)班的左雪英仍对那场秋季运动会记忆犹新。因为从比赛的计时、记录到测量、宣传等各类工作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成了赛场的主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这里,育人教育无处不在。比如,学生自主开展序列化、主题化的班会课程;每日开展演讲活动,让每名学生及时反思学习与生活;学生自主组织文艺晚会;为了帮助学困生进步,学校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捆绑评价”,还专门拿出资金设立了“奖学券”,如果小组内一人表现不佳,则影响整个小组的“收益”。今年3月,学校成立自主管理委员会,由各年级100余位学生构成,利用课余时间监督纪律、校园卫生等。“这是我们真正实现‘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转变的开始。”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王梦辰说。
  目前,学校逐渐形成了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主体,以“励志教育”“养成教育”为两翼,以“激情教育”为重要载体的“自我教育”德育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极大提升。
  在餐厅,学生有序排队打饭,不推不挤;吃饭时没有嘈杂声和喧闹声,只有碗筷碰撞的声音;饭毕饭桌不留任何残渣,桌面依旧干净整洁。晚自习时间,学生鸦雀无声,甚至在高考前夜,高三学子依旧保持着平日的沉稳,安静地看书学习。在高一(9)班教室,记者看到学生林紫涵的《学生日省本》,从学期初下发的那天起,学习上的反思、师生间的关爱在她的日省本上写得密密麻麻……
  不久前进行的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当中,该校高二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优良率达95%以上,优秀率更是超60%。这对于一个生源基础一般的高中来讲,是难能可贵、来之不易的。
  如今,奋进中的高新区实验中学日新月异:投资1.2亿元的新教学楼即将启用;采用民办机制与济高基础教育集团合办济南高新区海川中学,首期开招200名优秀初中生,4月5日至30日,“校园开放日”活动近千名家长深入学校,好评如潮。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亟待需求侧发力
  □ 司道锋
  
  需求侧是什么呢?在这里,需求侧是消费。那么社会怎样“消费”音乐专业毕业生?对于目前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来讲,亟待需求侧发力。因为需求侧改革的问题不解决,供给侧改革也难达到目的或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什么是这种情况,看看下面的分析或许就能多些理解。
  高校音乐专业设置规模庞大。音乐专业是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主干专业,近些年来,也逐渐成为综合院校的设置专业。从设置规模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方向和招生数量两个方面。随着1999年高等教育的大扩招,音乐专业也加大了招生规模,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近500所高校设立了音乐类专业。音乐类专业大致分为音乐教育、音乐学、音乐表演(器乐、声乐)、音乐治疗、作曲与作曲理论、钢琴调律、戏剧音乐、音乐剧等方向,还有的高校设置了空中乘务和音乐管理这类专业方向。随着“艺考热”的不断升温,音乐高考报名人数和实际招收数量也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以山东院校为例,2016年全省高校音乐类专业本科招生人数为2739人;2017年全省音乐类本科招生人数为2681人。如果计算四年总共音乐专业在校生人数呢?这个过万人的数字已经非常庞大了。这还不包括被省外院校录取的音乐类学生。可以想见,音乐类专业这种居高不下的火热招生现象,势必造成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而且,这种招生规模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甚至已经超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这个方面来看,现状逼迫我们要为音乐专业毕业生去寻找出路,寻找适合的就业路径。
  音乐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狭窄。在今天就业难、难就业的大环境下,相对于其他文理学科,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对是狭窄的。从目前就业市场的情形看,因为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有其局限性,所以造成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相对单一的,社会需求量也不大。我们来看其培养目标,本科音乐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各类学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现实生活中,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除了考研、在各类学校任教从事音乐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工作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去了专业文艺团体和机构从事表演。所以说,从事教学和表演这是目前音乐专业学生的两种主要就业方向。其余部分的毕业生则选择了文体、广播、传媒、管理或是自主创业等。由此看出,相对于文理科专业的毕业生而言,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十分受限的。
  加大公务员岗位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招聘力度。就业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和谐。在每年的毕业招聘信息中可以发现,每年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中,音乐专业的需求简直是凤毛麟角。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务员招聘中,只是偶尔看到某某局招收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其他岗位和音乐专业几乎都是“绝缘”的。所以建议有关部门,给音乐专业毕业生更多的考取公务员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岗位的机会,其间可以把音乐专业归到艺术学科类,也可以是文科大类,在岗位投放范围和人数方面予以适度倾斜。
  加大各类教育机构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招聘力度。这也是音乐专业毕业生最重要和有效的就业渠道。在我们国家,学校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是刚性需求,是固定的就业渠道。但是这种刚性就业渠道往往要受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开展的美育教育环节可能就比较完整而充实,音乐教师的师资配置比较完备,学生能真正接受日常学校音乐教育。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里,可能还会让孩子通过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此外,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配备师资时,常会表现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漠不关心”,每年安排很少的名额来招聘音乐专业毕业生。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中小学,这里同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音乐师资短缺问题。如果国家对美育教育的投入和具体要求得到落实的话,将会极大地推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这将是一个很可观的就业数字。而且,这种政府的刚性需求,在推动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同时,能够使我们的美育教育在较为薄弱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会极大地促进全民文明素质和道德情操的提升,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国家的软实力。从目前看,这种刚性需求是解决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的最有效措施;从长远看,这是我们国民文明程度提升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目前中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确需要需求侧的“强刺激”,因为这也是社会稳定就业增长的关键。但是,这种需求侧的发力,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短期刺激行为,而应该是兼顾长期的举措。当然,从长远来讲,和其他专业一样,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同样也要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够经得起社会需求的筛选,实现高质量就业,从而保障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良好、健康、稳定与可持续。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音乐教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