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高原”成为“高峰”?

2017-06-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先凯
  
  近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落下帷幕。会议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各级各类文化场馆,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
  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我省文化建设的目标明确。发展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路径也足够明晰。在文化工作中,如何从“高原”突破成为“高峰”?还需要从普遍工作到重点突破。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我省举办。借艺术节东风,我省公共文化场馆和艺术创作大跨步提升。十艺节后,我省发挥“后十艺节”效应,公共文化服务和艺术创作全面提升。虽然在之后的第十一届艺术节上,收获奖项不多,但已经见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可见,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已经打牢,重点突破的要求已提上日程。下一步的文化工作中,要寻求重点突破的工作方向。
  重点突破,要认清文化工作的优势所在。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而言,我省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其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省推行多项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工程。比如,公共文化服务的尼山书院模式、文艺创作中关注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和加大扶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等工作。这些工作成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省文化工作重点突破的正确路径。
  重点突破,还要久久为功。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省文化工作不能松懈。尤其是某些成效凸显的工作,不能是一阵风,一场雨,不能因为未列入将来工作纲要而前功尽弃。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应当有持之以恒的工作计划和长远规划。对于已经取得成效的工作,应当肯定已有的成果,继续创新发展。
  重点突破,更不是一哄而上。近年来,我省创作了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文艺作品。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许多主题被拿来重复利用了多次。话剧、京剧、柳子戏、歌舞甚至杂技都选择同一历史人物主题,不禁让人产生“同质化”的疑问。在重点突破的过程中,重点是着力点,但工作方式应当各有不同,才能将重点打造成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