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鼠标去车间 共建济南科技中心

首批12名山大教授挂职科技副职结硕果

2017-06-29 作者: 申红 饶翔宇 来源: 大众日报
  前不久,章丘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迎来了第一位博士——刘备,他所领导的创业团队入选“2016年度济南市5150高层次创业团队”。这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山东大学工会副主席、副教授丁培卫,在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挂职副主任期间帮助建立的。去年4月14日,丁培卫和他的11名山大同事奔赴相应的园区和市属环保科研单位,展开了为期一年的高校人才到园区挂任科技副职工作。

  □ 本报记者 申红 见习记者 饶翔宇

  “在科技方面,我们需要与相关人才合作,你们的老师也需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一年半以前,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与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就人才合作话题展开的一次对话,双方都认为高校人才向下流动,有助于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对于打造济南科技中心,实现产业升级和锻炼高校人才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次性选派12名科技人才到济南相应的园区和市属环保科研单位,展开为期一年的挂职,这在济南尚属首次。”济南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卢国栋介绍,这12位科技人才都是山大的骨干人才,对山大的优势科技资源非常熟悉,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如今,一年的挂职工作已经结束,12位科技副职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和专业特长,整合山东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积极推动了高校院所与园区、单位之间的对接交流,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促成了国家纳米中心华钛触媒中心项目、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共享平台——“科技平阴”网站、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的YCOB压电晶体项目等15个项目的落地,促进建立了与山东大学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山大中嘉新风实验室、章丘区与山东大学共建创意创新产业园等13项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指导和推动了园区科技创新10多项,其中的“碳化硅晶体制备关键技术专利群”入选了山东首批关键核心知识产权,目前正申报国家发明一等奖。
脚下要粘泥,放下鼠标去车间
  “我1999年就在章丘区挂职过。去年得知被选派的单位又在章丘时,我很激动,没想到还能重回奋斗过的地方。”1999年,丁培卫25岁,在章丘卫生局挂职,当时年轻的他和同事们在章丘的医疗卫生方面做过许多工作。时隔18年,丁培卫又回到了章丘,地方虽然一样,但不同的是这次“责任更大,任务更重”。
  丁培卫在刚进园区时,对于突然转变的工作环境不太适应。原先他上课时面对的是学生,环境总体来说不太复杂。但进入园区后,他需要同时处理政府、企业和园区工人大大小小的事情,特别是时有发生的突发问题,让他一度感到“压力山大”。
  不过,丁培卫顶住了压力,还做出了成绩。前不久,章丘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迎来了第一位博士——刘备,他所领导的创业团队入选“2016年度济南市5150高层次创业团队”。这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是他在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挂职副主任期间帮助建立的。
  “脚下要粘泥,放下鼠标去车间。”这是丁培卫在去挂职前夕,领导对他的嘱托。在一年的科技副职挂职工作中,他制定了《明水经济开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推进星科智能科技与山东大学信息学院合作,获得100万元扶持资金。同时,他参与推进章丘区与山东大学共建创意创新产业园,参与起草了《山东大学(章丘)在线教育研究院章程》,提出在线教育研究院“互联网+教育”的工作思路定位。
  有一次,他考察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看着工人竟然拿着图纸说明书在操作机器,这让他感触很深。当时工人操作的那台机器是进口的,价值数千万元。丁培卫顿时感到园区技术工人的匮乏和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的不完善。随后,丁培卫发挥其资源优势,在山大组织召开了一次章丘区专场招聘会,当场就收到了382份简历,其中博士研究生1份,硕士研究生32人,之后又建立了园区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研究成果不能放在瓶子里”
  “我们的很多实验和科研成果,都走在世界前列,只是技术转化落地方面,有所欠缺,很多东西研究出来,放在瓶子里,在国际上发篇文章,作用就结束了,没有转化成经济效益。”林建强教授来自山东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初入园区时曾这样向记者说。
  在林建强的挂职工作期间,他走访考察了平阴区的多家当地企业,帮助解决了济南玮泉生物发电公司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林教授还邀请山东大学的教授考察碳素生产企业,并就技术升级提出意见建议,积极推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平阴工业园区以及园区两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年的挂职工作后,林建强教授让实验室里的“好东西”落了地,还结出了果。
  卢景琦是山东大学信息学院的一位博士生导师,一年前挂职山东硅谷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在这期间,卢景琦教授在园区组建了光电实验室(光电产业孵化平台),吸引高端光电子技术项目进驻,推动山东赛蒙斯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检测、高光谱成像等项目上进行洽谈合作,并协助其成功申请到热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500万元的最大支持;积极引进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项目在济南进行产业化,推动济南亘高公司与山东大学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对接,解决环保技术难题。
指导划定污染防治“三区”
  “想从根本上治理污染,首先就要找准大气污染的成因,摸清污染分布等情况,才能对症下药给出治污的对策。”张庆竹是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教授,在这次科技副职挂职中挂任济南市环境研究院副院长。
  在此之前,张庆竹没有太多到地区部门挂职的经历。但在一年的工作期间,她指导完成了济南市大气污染防治“三区”划定和济南市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措施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她还组织开展多次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邀请香港环保署官员、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参加“灰霾防治学术交流会”,合作开展“大气科学暑期学校”,指导制定了2017年泰山科技论坛——雾霾的主要成员及治理活动方案。
  与张庆竹一同挂职环境部门的还有一位,就是来自山大的薛丽坤教授,此次他挂任的是济南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我2002年来山东大学读本科,之后读研究生、博士,后来又到香港读书,做博士后,一直欠缺基层经验。”薛丽坤说,这次挂职,与其说是指导别人工作,还不如说是相互学习,看看基层真正需要什么,自己做的学问,在实际中有没有用。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薛丽坤开展了《济南市臭氧污染特征与成因》的专题研究,为《气溶胶光学特性与PM2.5定量表征得方法研究》和《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典型工程示范》的结题提供了技术指导,为炼油厂无组织排放对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他多次带领部门开展业务培训、技术讲座,建立了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山东大学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合作组织了大气科学暑期学校,邀请香港环保署官员和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来市环保局访问交流。
助山大教授自创企业落户园区
  张晨教授是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和丁培卫相似,此次挂职的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对于张晨来说并不陌生。在此之前,他就与园区内的“胶体工程中心”有过相关合作,这次不过是“亲上加亲”。
  “其实工科与园区联系更紧密,我们的研究成果好多都是可以用于民用开发的,企业的相关技术需求也是很旺盛的。这次科技副职挂职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是给我们和园区企业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张晨表示,这次挂职到济南新材料产业园不仅让他得到了锻炼,园区进行的机构改革也让他很赞赏,“他们现在都是竞争上岗,工作效率很高”。
  在这一年的挂职期间,张晨积极推动山东大学化学院鲁在君教授自创企业落户园区,积极为山东大学材料学院党锋教授的铸造技术转化提供解决方案,主动与山东兆圭高分子材料公司协商并达成迁入意向,协助隆凯能源公司寻求甲醇炼油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合作企业,面向全国范围内企业发放《山东大学科技成果汇编》,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我对这个挂职工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通过这样长期的高校人才与各园区的合作,终有一天,我们的园区会产生一个比现有阶段更重大的成果,这项工作产生的额外附加值将会很大。”张晨表示。
  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丁林桥认为,通过挂职这个桥梁和纽带,可以实现区县、园区与整个山东大学的无缝对接。在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又称“人才新政30条”中就强调了高端人才向下流动的必要性和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山东大学也是综合性大学,在合作中碰撞出来的火花,可以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也有助于济南打造科创中心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